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排老大的美國文化排第幾?

http://www.CRNTT.com   2012-06-16 09:28:42  


 
  一百多年後,英國著名作家科爾姆.托賓寫了部以亨利.詹姆斯為主角的小說《大師》(The Master),被《紐約時報》評為2004年圖書十佳之一。很多現代作家奉亨利.詹姆斯為大師,認為他把小說從講故事提升為探索人類隱密心理的文字藝術。書裡寫了這樣一個細節。亨利.詹姆斯的祖先來自愛爾蘭,駐愛爾蘭總督邀作家赴宴。一位沒收到請柬的貴婦對作家說:你們美國人有個優勢,沒人知道你的父親是誰,祖父又是誰,你可以是任何人。貴婦又補充道:我是說,美國民主似乎很優異。亨利.詹姆斯客氣地答道:您在那裡將會很受歡迎。

  這個細節比《美國人》更絕。紐曼確實是個暴發戶;亨利.詹姆斯卻是從小在歐洲生活,歐式禮儀無懈可擊,身分還是作家,但他的美國籍貫仍然遭人看不起。他只能含蓄地諷刺貴婦:你在美國將是個令人側目的怪物。

  不管公正與否,民主老天真的美國人形象,似乎就此固定下來。美國人堅持他們的特色體制,二戰之後,成了超級強國;“民主”在歐洲也成了意義絕對正面的流行詞。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卻仿效亨利.詹姆斯的標題,在1955年出版了一部小說《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諷刺美國在越南的幼稚行為。這本書常被當作了解冷戰時期駐外美國人心理的教材。

  故事中的越南還在抗法戰爭期間。年青美國人奧爾登.派爾,被政府派來了解情況。為當地的貧窮落後所感動,他一本正經地悄悄搞民主,不惜得罪法國盟友,最後丟了性命。故事叙述者、英國記者托馬斯.福勒告訴他:他見到的貧窮落後,正是不必搞民主的力證——這是越南的固有生活方式——水牛耕地,扁擔挑稻,越南人這樣生活了一千年,他們還將如此生活一千年。這理由在書中頗令人信服,可見作家功力。不過,現實中的越南人,現在似乎想過西方式的生活;甚至改革為美國式的體制。

  經濟第一帶不來文化尊重,體制不同的昔日影響延續至今。好在並無大礙,美國人繼續堅持他們的體制,似乎不覺得感情嚴重被傷害,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文化人當然是不服的。曾有美國作家問:為什麼英語世界最有權威的布克圖書獎只限於英聯邦國家,排除了美國人?一位英國作家回答:那別人就沒希望了,誰寫得過托妮.莫尼森?莫尼森是美國黑人女作家,榮獲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這回答似乎很客氣也政治正確,不過莫尼森寫的是南方低文化黑人,語言相對簡單,書中很少有文縐縐書面詞匯,很難說她的小說代表了一種精致文化。

  另一方面,莫尼森的成就也表明,作為一個只有四百年移民史的新興民族,低文化或許意味著更貼近物理生活,往往更活躍。英語的說法是充滿能量(energetic)。 作家吸收了這些能量,在作品中噴發出來,故事寫得元氣淋漓,文化人還是很愛看的。

  來源:新浪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