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比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制度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2-06-04 10:05:07  


 
秋風:如何解釋兩岸風俗之別

  2012年06月02日09:11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秋風 

  開放大陸人士赴台,產生了兩岸決策者可能沒有料到的結果:大陸人、尤其是精英、又主要是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的認知。

  我所碰到的幾乎所有到台灣旅行過的大陸人士,談體感受,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這才是中國,台灣社會確實好。”這句話有兩個含義:台灣較完整地保持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如忠、孝、仁、義。這些傳統道德、倫理塑造了一個溫良恭謙讓的風俗,這種優美風俗令生活於嚴重焦慮之中的大陸客,倍感溫馨。

  此一台灣現實打破了百年來知識分子塑造的兩個迷信:中國傳統文化不利於現代化,尤其是不利於民主、法治制度之建立和運轉;因此,中國要建立現代制度,先得徹底摧毀傳統。知識分子也一直在幹這件事。台灣經驗實實在在地向知識分子證明,這兩個命題是錯誤而愚蠢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制度之間沒什麼衝突,完全可以兼容並相互支持。面對這個事實,有頭腦的知識分子都在反思,走出迷信。

  年輕的韓寒也沒有例外,重複了人人經歷過的“台灣心理衝擊”。在最新發表的文章中,韓寒描述了他在台灣的若干見聞,而後感嘆:“我失落在我們的前輩們摧毀了文化,也摧毀了那些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摧毀了信仰和共識。”筆鋒一轉,他說:“我要感謝香港和台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讓很多根子裡的東西免於浩劫。”

  這樣的感慨,讓我眼前一亮。但很多人不愛聽,主要是知識分子,包括一位台灣知識分子,廖信忠,他寫了一篇文章,觀點針鋒相對:台灣的好不在於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而在於過去三十年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法治、民主。

  知識分子如此反應,很正常,現代主流知識分子歷來相信,中國傳統一片黑暗。批判中國文化,批判儒家,是一種政治正確。凡以最激烈與其批判中國傳統的人,總能得到最熱烈的喝彩,比如《新青年》時代的陳獨秀、胡適、魯迅,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柏楊等等。凡為中國文化辯護、認為中國文化尚有可取之處的人,總是遭到先進青年和知識分子們的嘲笑、咒罵。在這個問題上,知識分子既沒有民主,也沒有科學。

  到90年代,這種迷信有點衰微了。因為,民眾對中國傳統、對儒家的態度變了,有所親近。可巧,知識分子找到了另外一個武器:制度決定論——知識分子反對一種決定論,卻調入另一種決定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