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蔣方舟:對台灣的過度想象,是對一個更好中國的向往

http://www.CRNTT.com   2012-06-14 13:48:55  


 
3、台灣人不喜歡被過度意淫

  這種反差,若抒情地叙述下來,再加個“見微知著”的題目,例如《文明的細節》之類,仿佛能構成一篇很好的《讀者》卷首語的豆腐塊文章,旨在痛心疾首批評民眾素質太低。

  指責國民劣根性以及素質低下是魯迅以來知識分子的職業許可證。它既說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聲,又巧妙規避了政治上的風險,同時也有個優美的憤怒姿態。而把台灣人和素質和大陸人素質對比,則是一個更討巧的方式。

  稱讚台灣人素質高可做多重延伸,“右派”可以聲稱是民主制度使台灣人素質高,溫和的民國愛好者們則說由於中華文化,使台灣人素質高。

  最近幾年,大陸對台灣的溢美熱情得令人尷尬,連台灣人自己都忍不住問:“我們真有這麼好麼?”

  晚上,在露天飯館的二層,我和兩個綠營的台灣人聊到這個話題。作為看慣了島內惡鬥的他們來說,都很不喜歡現在大陸對台灣的過度意淫——尤其是最近兩篇文章,一篇是韓寒的《太平洋的風》,另一篇是一個來台灣工讀的年輕人所寫的《台灣,就是我們中國本來該有的樣子!》。

  他們說台灣人雖然看起來很和善親切,但是政治傾向的分化很大,一聊到黨派的問題,可能一瞬間怒目相向,暗湧激烈程度如西班牙內戰前夕。今天是太平洋的暖風,明天可能就是血流成河。

4、對台灣的愛之深,源於對自己的恨之切

  我忍不住想,大陸人對台灣的愛之深,有多少是源於對自己的恨之切?

  台灣,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它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的平行宇宙,是一個本該有的中國,一個最好的中國,一個順理成章的中國。對台灣的向往,也是痛恨加諸自己政治遭遇的反彈。台灣人抱怨,我們便覺得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

  可對台灣人來說,前有原住民的族群認同,後有日本殖民統治,才構成如今的特殊文化與“台灣模式”,並不能簡單理解為中華民國的延續。

  最近在大陸熱映的《賽德克.巴萊》,媒體宣傳為愛國抗日影片。其實,原住民的抗日,源於自身是土地的主人,保護自己的部落,而並不是遺民保衛大清帝國的土地,更不是中華民族抗日史的一部分。賽德克以及其他原住民部落,抗清也抗中,對抗一切針對本民族的殖民強權。看到影片在大陸宣傳為“向英勇抗日的台灣人民致敬”,覺得有些滑稽。他們的民族,卻成了我們的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