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涉抄襲 作者:陷害

http://www.CRNTT.com   2012-07-09 12:58:12  


 
  《文學報》創刊於1981年4月,由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主管和出版,屬於文學類專業報紙。發行全國及海外數十個國家、地區。批評譚著的文章,刊於《文學報》第十八版的“新批評”欄目,作者署名柯棣祖,並注明為北京聯合大學“文學獎與當代文學研究”課題組成員,“文責自負”。

  “新批評”是《文學報》於2011年6月新創的欄目,編者倡導真誠、善意和銳利的批評風格,旨在調整並建立起一個好的批評生態,使文學批評擺脫官本位、錢本位和權威本位的束縛,同時培養一些文學批評的後備軍。

  欄目主持人韓石山表示,自己並未讀過譚著,當時編輯將文章發給他看,他認為文章以數據與統計說話,所指的問題,值得關注反思,所以對文章的刊發沒有表示疑義。至於文章是如何到達編輯部的,韓石山表示自己只負責審稿,詳情並不清楚。

  據《文學報》主編陳歆耕介紹,柯棣祖一文,系郵箱自由投稿,該報編輯部看到文章之後,認為其批評尺度很大,有理有據,並且文中披露的問題,也比較值得關注,經過研討之後決定刊登文章。

  陳歆耕自己並沒有仔細讀過譚著,他委托編輯仔細閱讀刊於作協網上的電子版,並與作者進行過郵件溝通,希望其表明文責自負。得到確認後,文章刊出,文末注明文責自負。
 
狂砍:譚著33萬字有23萬非原創

柯棣祖:統計抄襲程度驚出一身冷汗

  柯文近四千字,附有一張統計表。文章以尋找譚著開始,柯棣祖說自己跑遍各大圖書館,未覓其影,最後從譚著出版方購得此書,且從出版社了解到,此書為自費印刷,印數不多,由作者自產自銷。

  得書之後,柯棣祖對書上所印作者簡介進行核實,發現簡介中說譚旭東為“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這兩處涉嫌造假。

  至於譚著內容,柯棣祖寫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而且被嚇得心驚肉跳。”據柯棣祖統計,譚著33萬字之中竟有70%也即23萬字是抄來的,他用統計表,把譚著中存在抄的書頁,以及抄的程度,予以注明。

  柯棣祖對譚著的寫作手法也進行了分析,認為譚著主要是通過拼凑他人的文字、觀點、材料,主要手段是:張三怎麼說,李四又怎麼說,王五認為,趙六指出,然後作一概括,或抄完了事,所抄對象主要是國外學者,並指出這是抄襲者的慣用伎倆。

  如此專著焉能體現其“專”?原創性何在?學理性何在?學術規範何在?自我勞動又何在?成串問號之後,柯棣祖認為譚著質量之差,枉獲魯獎,“我們實在欲哭無淚——為被用魯迅先生名字冠名的魯迅文學獎傷心”。

  2010年譚旭東獲得魯獎,《文學報》對此有過採訪報道。主編陳歆耕表示,彼時普遍認為魯獎作品,理所當然是達到一定標準的作品,所以對其質量並無懷疑,以常規操作,邀請譚旭東談創作過程及體會。現在刊出的柯文,是批評報道。從文學評論的角度而言,對於同一個作品,在不同的時段內產生不同的評價,屬正常評論。

  陳歆耕強調,柯文的立場,不是《文學報》的立場,《文學報》只是為批評者提供言說平台,“只要是學術層面的討論,都可以攤開來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