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保衛齊白石

http://www.CRNTT.com   2012-07-17 14:54:31  


 
文化部:遵循文化產業的自身規律
 
  遵循文化產業的自身規律

  --- 專訪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

  應該說我們國家在文化上不缺大方向、大目標,有時描繪得特別美好,但要真正落到實處,需要社會的認同,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思路、目標變為具體的政策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山旭 | 北京報道

  自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已半年有餘,文化產業成為今天中國各界最為關注的領域。

  這也是1996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首次對文化建設作出決定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好契機。

  如何真正把文化變成產業?文化與文化產業到底是何關係?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到底如何?面對上述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

  他自1983年起在文化部工作,親身經歷了20年來的文化事業建設。在他看來,實事求是、認識文化產業的自身規律、尊重其自身規律,乃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文化產業的春天依靠落實

  《瞭望東方周刊》: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曾作出第一個關於文化建設的決定,十七屆六中全會鞏固了文化產業作為我國支柱性產業的地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劉玉珠:我們國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出現並發展到一定階段,文化產業問題才提上議事日程。我在文化市場司工作18年,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對文化有沒有商品屬性爭論了十幾年;對於有沒有市場,又爭論了好幾年,包括文化產業能不能提出,爭論很大。

  真正把文化作為產業認可還是最近十多年。國務院1998年批准在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標誌著政府開始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視野。這十幾年來,大家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實實在在可以看到,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影響、發展面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個動力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第一是強大的市場需求。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

  第二,近年來,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後,各地黨委政府對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更加自覺,都把文化產業作為當地文化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三,文化產業成為社會資本追逐的新熱點,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湧進文化領域,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第四,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以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並在文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利於拓展新市場、催生新業態、增強文化產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

  我們長期以來把文化作為事業來對待。一開始不提產業,後來叫做優秀文化產業,加了很多定語。真正發展是在十六大、十七大以後。雖然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文化發展過去還是受蘇聯影響比較重,包括我們在基礎公共性的文化建設上不能滿足人們文化消費的需求。再加上長期“左”的影響,把文化等同於政治、等同於意識形態。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國政策的變化、文化市場的發展,文化的消費問題---性質、功能和作用問題才逐步回歸到原有面目上來。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文化的認同也是經歷了起起伏伏。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與我國長期以來對於文化性質、功能的確定有密切關係。

  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這是中央作出第一個關於文化建設的決議。

  應該說我們國家在文化上不缺大方向、大目標,有時描繪得特別美好,但要真正落到實處,需要社會的認同,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思路、目標變為具體的政策。會不會是真正的春天,就看我們經濟部門、宣傳部門對中央提出的目標能不能落到實處。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整個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

  文化產業發展應實事求是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文化部對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是什麼?

  劉玉珠:目前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近幾年儘管陸續出台了一些大的政策,但宏觀的比較多,具體操作層面的少,尤其是針對各行業特點的具體政策還不多見。

  其次,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近十幾年來我國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應該看到,現在的文化市場中還存在著許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如知識產權保護、規範市場秩序、法律體系建設等。

  另外,目前我國有文化經營單位50多萬家,但文化產業的總量偏小,結構布局也不盡合理。文化產業總量離支柱產業還有不小距離,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結構完整、層次清晰的文化產業鏈尚未形成,文化產業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現象仍然突出等。

  文化部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兩翼齊飛的思路,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提升產業規模和整體素質,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同時,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加強分類指導,發揮各自優勢,努力形成文化產業“東、中、西”優勢互補、相互拉動、共同發展的局面。

  我們應該看到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的產業領域,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許多與經濟發展類似的問題。

  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協調,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格局,我個人認為在某些方面有著基本的相似之處。西部地區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真正的開發,文化資源轉變成為產業資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文化產業區域布局不合理。由於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因素,地區間的文化產業發展缺乏協調,發展思路單一,產業結構雷同,缺少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帶來了大量的重複建設、文化資源浪費現象,在旅遊演藝、節慶會展、產業園區建設方面,有一些與當地的文化資源禀賦聯繫不大的,像動漫等新興產業領域,這方面問題尤為突出。

  第三,因地制宜,避免盲目發展。我們注意到有一些地區沒有很好考慮當地的資源優勢,忽視產業發展規律,盲目上項目、搞園區,不少地區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也相當雷同。這對文化產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20餘個省區都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種重視程度十分可貴。

  但中央提出的或者“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並沒有明確一定要在“十二五”期間達到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按照中央要求,在國家層面2020年文化產業要達到支柱性產業。有的經濟發達地區,實現快速發展跨越式發展是可能的。但對於中西部地區,盲目提出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在“十二五”末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我感覺困難還是相當多的。

  大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積極性應該受到肯定,但重要的還是應該遵循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

  2011年,中央發布了在新的十年中對西部大開發予以重視和支持的各項措施,達50多項。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首次將文化產業列入國家鼓勵類產業指導目錄,這對於西部12省區市今後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