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換經濟增長方式 跨越“鄰避”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2-08-03 08:16:54  


 
  在此同時,執政者必須正視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立足於公平公正公開,摒棄所謂總體利益壓倒局部利益,集體利益壓倒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壓倒暫時利益的思維定勢,充分讓民眾發出訴求,承認其保護自己利益的權利。

  事實上,已有的經驗證明,當利益相關方拿出合理的補償,改變“雞屎拉在我家後院,雞蛋卻下在別人家里”的狀況,形成“環保回饋”:如在鄰避設施上設立公園、圖書館、運動中心、溫水游泳池等,供附近民眾免費(或打折)使用。以及減免電費、減免土地相關稅賦、給予獎學金等措施。此種狀況下,鄰避現象會得到緩解。

  其次,堅持法治道路,確立利益博弈規則。以台灣地區為例,《環境影響評估(評價)法》是鄰避現象得以解決的重要保證,這部法律保障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程序。而給予這部法律,無論是民眾還是政府以及相關企業,均習慣了一整套成熟的利益表達和博弈規則,從而較有效地消除了鄰避問題。
  此外,針對中國現出現的某地收益,另地受損的現象,亦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地域利益協調機制:事實上,美國主管環境問題的機構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職能之一就是協調環保問題中不同州之間的矛盾。

  如專家所言,鄰避現象的預防和解決,不僅涉及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意願,而且涉及政府以民為本的管理能力。鄰避現象減少,可以看做政府從經濟增長型(速度型)向民生服務型轉型的一個標誌。

  文章最後說,危中存機,應該依據國際經驗,使鄰避問題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實現社會進步的契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