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請農民工吃飯 有什麼不好?

http://www.CRNTT.com   2012-08-03 12:51:22  


7月30日晚,崔永元在京港澳高速路附近的一家飯店宴請154名在北京“7.21”暴雨中英勇救人的農民工朋友吃飯。
  中評社北京8月3日訊/請農民工吃飯的央视知名主持人崔永元,被一些網友指責為作秀。《中國青年報》今日登載評論文章“武斷的指責會阻隔理解的善意”指出,崔永元請的這154名農民工,是北京“7.21”暴雨中的救人者,不僅僅是獲救者,我們每一個享受著農民工勞動成果的人,都應該向他們致謝。他們一樣有夢想有尊嚴,只是,都市的光鮮亮麗遮蔽了他們的困頓和窘迫,冷漠與歧視阻隔了他們的意願和訴求,當他們以善行證明自己的存在時,有人走出來,和他們吃頓飯,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心裡話,真誠地說聲感謝,有什麼不好?

  請農民工吃飯的崔永元,被一些網友指責為作秀。當記者就此事採訪他時,小崔答:“說我作秀就作秀吧!我沒什麼好說的。”

  一個熟知輿論生態的“圈內人”,自然知道自己的作為會引發什麼樣的反應,力挺或者痛貶,當在意料中。相比之下,倒是網絡上沸沸揚揚的爭議,顯得不那麼淡定。

  要麼過度拔高,不惜讚美之辭;要麼極力痛斥,大肆撻伐,網絡上的輿論,很容易就走了極端。一事當前,先入為主,尚未弄清事實,就以刻板印象作出判斷,劃分立場。痛罵一句“作秀”很簡單,而這種“秀”應不應該,需不需要,反倒不用仔細思量了。

  崔永元請的這154名農民工,是北京“7.21”暴雨中的救人者。當天,京港澳高速南崗窪路段受災嚴重,在河西再生水廠工作的農民工們,剪破鐵絲網鑽進高速公路,解救了上百名被困者。

  只要你看過微博上轉發的照片,看到那些帶著繩索,在汪洋中爬上車頂救人的農民工,心裡就會湧起感動——網友們正是被他們所感染,才在微博上一次次轉發那些照片,用“道德高尚”、“敬畏”這樣的詞語向他們致敬。和虛擬網絡的“匿名”者不同,崔永元實打實地請農民工吃了頓飯,並向他們深深鞠躬,親自說了聲感謝。

  其實,不僅僅是獲救者,我們每一個享受著農民工勞動成果的人,都應該向他們致謝。他們一樣有夢想有尊嚴,只是,都市的光鮮亮麗遮蔽了他們的困頓和窘迫,冷漠與歧視阻隔了他們的意願和訴求,當他們以善行證明自己的存在時,有人走出來,和他們吃頓飯,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心裡話,真誠地說聲感謝,有什麼不好?

  這件事,如果是一個無名網友所為,一定會在網上贏得“最美”的稱號。遺憾的是,小崔是個名人,又被“大炮筒”和閃光燈盯著,一下子就成了“千夫所指”的被批評者。與此類似,一個打工者千里迢迢回鄉探母表達孝心會受到追捧,一個大學校長跪倒母親腳下,遭遇的卻是惡評;至於官員下基層視察去食堂吃飯,或者騎自行車上下班慘遭批判,更是屢見不鮮。

  此起彼伏的“作秀”指責中,有偏見,也有隔膜。不管你是否承認,社會已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階層,不同利益訴求導致的矛盾衝突,也日漸激烈。人們逐漸習慣於站在自身階層的立場上,發表意見和看法;同樣一件事,精英與草根、官員與民眾,所持的態度可能完全不同,由此產生偏見、誤解和隔閡,在所難免。因而,交流和溝通,理解和包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請農民工吃飯,何嘗不是一次面對面的交流?或許它有失簡單,但起碼,它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坐下來和農民工聊聊天,那麼歧視會不會因此減少一些?官員騎自行車上下班,何嘗不是一種民生體驗?如果這樣“秀”的官員多了,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設是不是會更科學?

  武斷的“作秀”指責和批判,會阻止消除隔膜的努力。階層的界限不可能完全打破,但是,順暢的交流和溝通,會讓彼此相互理解。獲評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劉金國曾經說:“有人說我裝,那我就裝到死。”作一次秀可能是“裝”,可裝的人多了,裝的時間久了,也就成了真。而這樣的“真”,將有助於減少衝突,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