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 如何理解中國政治變革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2-08-07 09:03:16  


 
  如果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的政治制度,人們會超越社會上流行的類似於左右派那樣的“好”、“壞”的簡單結論,而得到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首先應當強調的是,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已經遠遠不能解釋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一個名實不符的情況。如果從意識形態看,中國的政治制度自1949年建立之後就根本沒有變化過,但很顯然,今天的政治制度和毛澤東時代的已經大為不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變化,中國的政治制度在求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形態變化得極其緩慢,只能依靠政治領導層的代際變化而得到逐步的調整。

  在實際運作層面,中國政治制度的很多方面都已經發生了制度性的變化。這些變化既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也同時吸收了很多其他制度的最佳實踐。這裡僅舉幾個例子。

黨治傳統限制家族政治

  首先是限任制,指的是執政黨及其政府主要領導人的任期限制。一般上,領導層包括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和其他重要職務,至多是兩個任期,即十年。限任制不是中國的傳統。傳統制度是終身制,無論是皇帝還是1949年之後的毛澤東,都是終身制。這個制度是向西方學的。限任制和西方的總統制並沒有多少的區別。很顯然,限任制是對個人專制的一種有效制約。從這個視角看,中國儘管沒有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也找到了同樣有效的方式來保證不會出現個人專制。也很顯然,較之西方民主制度,中國高層領導層因為實現“集體領導體制”,現在面臨更多的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在民主政治下,一旦出現民粹主義的首腦,就會傾向於出現超越現存制度,直接訴諸於民意來行使權力的傾向。但在中國的集體領導體制者,不僅民粹主義政治的空間要小得多,而且因為過多的內部制衡,集體領導的有效性往往成為問題(這一點,本欄上周已經論述過)。

  其次是年齡限制制度。在各種政治制度內,年齡限制往往適用於公務員,而不是用於政治人物,首腦、部長和議(國)會成員。中國傳統政治直到毛澤東時代也沒有年齡限制,這一制度西方也沒有,可說是一個中國式的創新。

  年齡限制制度對一個政治制度的民主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從政一直到老死,就必然減少其他人從政的機會。但如果一個從政者一旦到了一個年齡,就必須退休,就會增加其他人從政的機會。從民主的原來意義來說,一個政治制度如果能夠讓更多的人進入政治過程,其民主度就越高。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年齡限制制度增加了其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在中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黨政官員,因為年齡因素而“強制”退休。人們可以相信,這些“被迫”退休的人當中,有很多人實際上是有能力繼續從政的。同時,每年也有成千上萬的年輕幹部官員進入政治。年齡限制被適用於中國所有的官方制度體系內部。但在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內,因為年齡限制制的不存在,有大量的終生政治家,尤其是在國(議)會內。

  第三是中國的黨治制度及其對民主的影響。無論海內外,中國近代以來的黨治制度是受批評最多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的政治發展是要從一黨制轉型成為多黨制。中國的政黨制度是否能夠實現這樣的轉型,自然取決於今後各方面的發展。但也要看到今天中國的黨治所發生的變化。上面所說的限任制和年齡限制發生在黨治內部。就從政者的社會背景來說,相對於那些家族統治之下的民主政治,黨治也有顯現其優勢的地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