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校長職業化回歸“教授治校”

http://www.CRNTT.com   2012-08-10 11:48:30  


北京外國語大學新任校長韓震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訊/據媒體報道,北京外國語大學新任校長韓震日前向全校師生公開承諾“三不”:在擔任校長期間,不再做自己的專業(外國哲學)學術研究,不再申請自己原有學科專業的研究課題,不再謀求與教學有關的個人榮譽。《南方都市報》今日刊發社論“校長職業化回歸‘教授治校’”表示,“民眾期待,讓校長專注於管理工作,使管理成為其新的學術領域,恰恰就在於期待通過加強管理工作的專業供給,提升高校的整體水平:對於教師而言,無非要滿足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基本需求;對於學生而言,則是要激發其求知欲,恢復其對知識的自信與自尊,避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全文內容如下:

  重管理還是重學術,這是國內大學校長面臨的普遍問題。日前,這一問題得到諸多大學校長的正面回答,8月7日上任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韓震向全體師生公開承諾“三不”:擔任校長期間,不再做自己的專業學術研究,不再申請自己原有學科專業的研究課題,不再謀求與教學有關的個人榮譽。此前,湖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分別在履職之初做出類似承諾。教育專家分析認為,此舉顯示出我國高校校長定位轉變,正由學者兼職的“雙栖”向“專職校長”邁進。

  “學術權威”擔任高校校長已成慣例,《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援引相關數據,“僅去年中國工程院新增的54位新院士中,有25人來自高校,其中13人為現任校長、副校長,3人過去曾任校長或副校長。”權威的學術背景幾乎成為校長候選人的重要要求。

  學術優勢對於校長而言無疑有著重要意義,首先,學術水平高低是衡量高校影響力的重要標準,讓“學術權威”擔任校長具有“方向正確”的標杆效應;其次,校長的價值體現依賴於他的教學與學術實踐,正如韓震所言,“校長對於教學的理解、學生的目標定位,沒有一定學術基礎的話,便不會有所作為。”另外,讓具備足夠學術訓練的人來擔任大學校長,對於大學行政化傾向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如果沒有一定的學術研究,他可能也體會不到高等教育本身的任務是什麼,反而容易把高校變成一個純粹的行政單位。”

  事實上,諸多大學校長的此番表態,並非否認校長身負“學術權威”的必要性,而是強調校長的核心工作,即它的管理職能。將精力從學術上轉移到管理工作上,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強調校長工作的職業化,這意味著,該角色的任務不再是在小範圍裡介紹知識,傳播思想,而是服務於已有的教學--學習、學術--成長鏈。如果說,大學裡的每一位老師所承擔的教學、學術任務,都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那麼校長的管理工作,就是要通過諸如調動資源、調整方式等途徑,激活每一個單元,促使系統持續且高效地運轉。

  校長的職業化本是高校管理的應有之義,正如清華大學前校長、教育家梅貽琦所言,“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管家”才是校長的核心身份。然而,長期以來,國內部分高校校長學術與管理兩栖兼顧,利用職務之便“跑”課題,破壞學術平等競爭現象層出不窮。正是在此環境下,突出校長的管理職能,校長職業化等呼聲在高等教育界日趨高漲。

  繼“錢學森之問”之後,“誰應該成為大學的主人”一度引發討論,有關大學發展的諸多命題由此展開。如果說,“錢學森之問”是面對現實而產生的無奈詰問,那麼,“誰應該成為大學的主人”則是具體而微的技術性話題——— 回答這個問題不能迷戀慣性的批評話語,也不能拘泥於抽象的理念,而應該深入到技術末梢,既考慮到選擇的科學性,又要顧及到可操作性。校長職業化的逐步深入,正是對此類問題做出的一個回答,肯定並突出校長在管理中的主人地位,對於高校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

  必須重申的是,今天,我們呼籲突出校長的管理職能,並非逆時代潮流強化高校的行政力量,相反,民眾期待,讓校長專注於管理工作,使管理成為其新的學術領域,恰恰就在於期待通過加強管理工作的專業供給,提升高校的整體水平:對於教師而言,無非要滿足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基本需求;對於學生而言,則是要激發其求知欲,恢復其對知識的自信與自尊,避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

  而關注這些具體的呼聲之餘,也不應忽視象牙塔之上的理念角逐。校長之於教授,恰是管理之於治學,兩條平行線,必須相互守望彼此給力,才能鑄就輝煌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視的是,當前在談到一流大學的經驗時,民眾之所以對“教授治校”津津樂道,不是因為忽視管理工作,而是因為行政力量對學術、教學工作的過度滲透的現實。高校中行政領導“拍腦袋”的決策並不鮮見,相反教授的聲音經常被淹沒。實踐證明,諸如“教授委員會”一類的機構在高校的局部管理中有著重要價值,我們期待,在突出校長管理職能的同時,各地高校重視教授的角色,真正做到“教授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