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間資本穩增長缺臨門一腳

http://www.CRNTT.com   2012-08-24 08:40:40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訊/從國務院近日出台的42項“新36條”民間投資實施細則,到發改委以價格杠杆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公用事業的新規,再到國資委、財政部、鐵道部、衛生部、銀監會、證監會相繼出台的推動和保護民間投資的相應保障措施,無不證明對民間資金在“穩增長”中的主角地位,現在各方已有了基本共識。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文章表示,在民間金融發展大門開啟之際,尚有諸多“臨門一腳”的問題需要解答。

  首先,以價格杠杆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公用事業,就有幾方面需要完善。以價格杠杆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公用事業,借鑒了BOT的思路。這是國際組織引進的公用事業的一種提供模式,其要點是本應有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改由私人資本提供,包括供電、供水、污水處理,路橋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在BOT模式操作過程中有三大要素,第一,由非常有信用的國際組織牽頭,比如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代表其選擇的私人資本與政府相關部門對話、溝通和談判,並且全程參與項目設計、建設、運行和評估以及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第二,參與BOT項目的私人資本在全球招標選取。除了資金雄厚,更應是各自領域的翹楚。第三,BOT項目的資本收益一般在社會平均資本收益上下。因為,由政府提供的社會公共品不是以賺錢為目標,價格一般定在沒有利潤的平均成本上。私人資本參與公用事業後雖需調整價格,但須以資本的社會平均收益為定價參照,按國際組織的測算,通常在10%至15%左右。

  文章認為,針對這三大要素,發改委“新規”的操作,需要解決三個具體問題:首先,誰是民間資本的牽頭人。中國民間資金如果以居民儲蓄餘額計算現已達35萬億之多,原則上都可以轉變為民間投資資金。但在動輒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公用項目投資規模下,民間資本若還處於游擊戰方式的“散兵游勇”狀態,顯然是無法運作的。在中國民間投資“寧做雞頭不作鳳尾”的“雞頭文化”主導下,“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狀態如何整合,由誰來整合,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其次,公用事業供應商不僅是資金提供方,也是專業供應商,而且是全球招標選取,具有技術、建設、運營和管理能力和全球優勢。但國內民間資金對於公用事業來說只能是財務投資者,招標也很難找到有實力、有專業優勢的私人資本。最近有調查顯示,一些公用項目由國有專業公司出面招標然後外包給一些民營小公司,結果工程質量存在嚴重隱患。滿足BOT的第二個條件有困難。再有,參與公用事業的資金要接受社會平均資本回報率。最近國務院出台節假日公路免費新規,立即有早前投資公路的民間資本申請退出,理由是利潤減少了5%。數據顯示,過去的投資利潤超過56%,減少5%仍有51%的高回報。公用事業直接關係國計民生,不可能大幅提價。若民間資本對收益和利潤的預期過高,則不符合BOT模式的操作性要求。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