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秋風:孔子與公民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12-09-09 10:19:16  


 
  因為游,封建的家沒有了,社會基本單元是核心小家庭,所謂“五口之家”或“七口之家”。這兩個詞在戰國時代同樣十分流行,說明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新現象。典型的家庭是父母與未成年兒女組成,有自己的一塊土地,獨立耕種,自己養活自己,不靠任何人。在這個意義上,普通人皆是私人。在家庭之上則是遙遠而強大的國家,國王領導科層制的官僚組成。

  普通人是國民,國王之民。但國王太遙遠了,他是在維持秩序,但人們對這種好處漠然。人們感受最深的是國王徵收苛捐雜稅和勞役兵役。對這樣的國家,人們沒有感情。因此,人們沒有國民意識。個體的私人意識則很強大。看《戰國策》蘇秦故事,及《史記》所記秦漢之際社會萬花筒,可以發現,小家庭也是支離破碎的,家庭成員之間也沒有感情,而以利益相互計較,賈誼《新書》有一篇對此痛心疾首。

  顯然,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人們沒有公民意識。公民以公共生活的存在為必要條件。公共生活可大可小:大可至國家,小可在社區。但當時沒有公共生活:國王太遙遠,對國家事務,人們沒有參與渠道。也沒有中間型社會組織。人們的生活就在核心小家庭中,老婆孩子熱炕頭。實際上,今日大多數國民也沒有公共生活,而只有私人生活。

  儒家之出現,就是為了重建公共生活。後封建時代,人具有原子化生存的強大趨勢,儒家則把人從純粹私人狀態中拉出來,讓其注意他人的存在,與他人共同生活。簡言之,儒家讓人們具有公共生活之自覺,並養成公共生活之技藝。

  而儒家所構想的公共生活乃是從小到大的。《論語》首篇清楚顯示了這一點。這裡首先強調孝悌,也即兒女孝敬父母,兄弟相愛,旨在建立完整的家庭公共生活空間。今天,不少人不懂對家庭的責任,他們沒有家中的公民意識。而在這裡養成的小範圍的公民意識,乃是更大範圍的公民意識的基礎。

  從家庭向外,就到宗族了。宗族是儒家士君子有意識地建立起來的,並需要有意識地維持,才能存在。

  宗族的功能是把人從小家中拉出來,參與社區範圍的公共事務。在這裡,人們共同參與,生產大家共同需要的公共品,道路、教育、安全、救濟等。宗族的共同體生活把個體的農民變成社區的公民。不要小瞧宗族的這種功能,今日社區中,有幾人關心過自己對面的鄰居?

  除此之外,在儒家價值浸潤下,傳統社會中還有其他公民組織,如行會,它把私人意義上的商人變成公民,除維持商人群體內部秩序外,還可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