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微笑局長”的時代標本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2-09-10 10:29:35  


 
  進入現代,中國終於在2004年把保障和尊重人權寫入憲法,後又喊出“以人為本”。在這樣的背景下,尊重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基本人格就成為社會共識。而楊達才局長竟然在車禍現場微笑,表現了對死者人格的不尊重,也就是對人權的不尊重。如果作為高官的政府官員對人權都不尊重的話,那憲法上的明文就成了一紙空話。是可忍熟不可忍,多年來堅持呼籲憲政實踐的人士也忍不住了,他們站起來,握著拳頭,從自身理念受辱的心態上出發,對楊達才的微笑行為發出了強烈的質疑和指責。

  無可置疑,一個國家的民眾對死者越是尊重,對那些不尊重死者的人或行為質疑得越嚴厲,那些不尊重死者的人或行為受到的懲罰越多,越是能體現這個國家的文明和進步。在這個意義上,楊達才惹了眾怒。

  眾怒一經燃燒,便有燎原之勢,遇到合適的條件必然蔓延。不幸的是,楊達才提供了一個充足的條件:合法收入不足以購買名表,且收入、財產不透明。

  11塊名表在不同的場合裡出現在楊達才的手腕上,引發了眾人的許多猜想。最先進入猜想的常常是一群熱心人或好事者。他們對官員有著基本的認知和不滿情緒,一方面充滿正義感、民主法治意識,一方面又想參與取樂,通過思維和技術優勢提供猜想素材,誘發眾人評論、轉發,獲得成就感。楊達才的11塊表的圖片就是他們提供的,可以說他們的基本目的達到了。從輿論監督的意義上看,他們提供的事實素材,確實可以讓大眾有據可猜,可以形成輿論熱潮,進而轉為制度層面的政紀、法律監督,監督效果不錯;從眾怒引爆的意義上看,他們把大眾的熱情引到了隨時可能爆炸的處境下,有時可能會傷及無辜,誤導大眾的判斷方向。

  接著進入猜想的是媒體從業者。他們在輿論熱潮中尋找新聞、評論熱點,然後在盡可能多的事實素材上,做著自己的觀點引導和價值判斷。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陸續進來采集焦點素材,形成強大的輿論覆蓋,大眾或主動、或被動地被捲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事件中。這樣的全覆蓋熏染著實可以讓大眾獲得一些實實在在的的監督知識和情緒宣洩。

  最後把猜想變成結果的是體制。一般來說,體制對體制內的官員都有護短的癖好。但是,在如潮的猜想和憤怒面前,體制如果想護短的話,會考慮代價成本的。所以,陝西紀委終於被迫出面了。尊重事實、認真調查、給出結果,必然是它的三部曲。楊達才有沒有問題呢?陝西紀委會根據情況給出一個解釋或處理結果。如果有腐敗問題,還會涉及刑事訴訟,那最終的結果將是法院判決。

  體制最後出來收場,多半有被動和難為情的地方。但這也是輿論監督的一個必然環節。如果體制能把工作做到前面,對體制內的官員從小問題上就做好預防、治理工作,就會不落到最後收場的地步。輿論中常有一種悲嘆的情緒,就是一旦一個官員出了問題,它就會說所有的體制都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形式,所有的法規都變成了垃圾堆中的白紙黑字,比如,《關於黨員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關於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收入申報的規定》、《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關於加強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管工作的通知》等等條文,在這個事件上就沒有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

  也不盡然。體制是一個龐大臃腫的機器,只要它沒有被宣告死亡,就有它發揮作用的時間和空間。客觀地說,體制內的官員也可能在裡面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楊達才以前也是做過一些貢獻的。體制的每一次更新換代,都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所以,大眾必須有耐力推動它向前走。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已有官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竟把手腕上的手表摘下來藏了起來,並把腰間的皮帶商標也遮蔽了起來,這“藏”、“遮”的一小步證實著輿論監督進程的一大步。大眾輿論監督的理想性目標,就是要讓所有官員能把腦海中所有的腐敗欲望徹底地藏起來,不讓它跑出來危害大眾的權益。

  從交通事故發展到“微笑局長”事件,楊達才被貼上了反面的標簽,成了體制內千千萬萬個問題官員的縮影。他的笑,有不尊重人權的嫌疑,讓大眾不信任;他的收入,有非法來源的嫌疑,讓大眾不信任;他的行為,有著不健全的體制支撐,讓大眾不信任;他的結果,有著難以猜想的體制裁奪,讓大眾不信任。如果這些不信任都變成了現實,那“微笑局長”事件就演變成了一次對現有執政倫理的不信任,那執政黨和政府重拾公信力的口號和行動必將陷入惡性循環的陷阱。

  如果“微笑局長”事件被公正地處理好,給出透明、有說服力的結果,且經得住再一次、再二次、再三次的大眾監督,那麼,事件本身的運行軌跡將會成為全民見證中國民主法治進程的一個時代標本。(劉鋒為法學博士,獨立學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