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自比“工蜂” 高校青年教師怎麼啦

http://www.CRNTT.com   2012-09-14 13:00:51  


高校青年教師實際成為一綫工作的主力,但所得無法與資歷、職稱、行政職務高者相比。科研、教學和經濟壓力被他們視為“三座大山”。CFP供圖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訊/北京某重點高校講師彭鋒被大家稱作知識分子,但他和同事們有時自嘲為“知識工人”,或“工蜂”族——光鮮外表下“鴨梨山大”(即壓力很大)……此間中國青年報今天登載紀實文章“調查報告顯示高校青年教師自比為工蜂”:
   
  彭鋒(化名)今年33歲,國內名牌大學文科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重點高校任講師。他每周教8個課時,與名教授一起承擔了兩項科研課題,沒有行政職務。

  彭鋒很忙,他計劃3年內發表6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拿到副教授職稱。為此,他把大半的時間分給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寫標書、跑關係、找發票報銷上”。

  彭鋒已婚,他每年貢獻給家庭的工資大約4萬元,另有兩萬元的工資外收入是課題經費“貼補”的。儘管高校教師這份工作穩定且“聽起來很好”,但彭鋒在從政或經商的朋友面前沒多少自信。彭鋒被大家稱作知識分子,但他和同事們有時自嘲為“知識工人”,或“工蜂”族——光鮮外表下“鴨梨山大”(即壓力很大——記者注),是單位的業務主力但收獲有限,多數忙碌於金字塔底端,僅少數人能拼到上層,才“有資本做真正感興趣的事”。

  這是廉思研究團隊為“70後”、“80後”高校教師畫的一張像。

  統計顯示,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目前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職教師總數的63.3%。由廉思領銜的30人研究團隊歷時一年有餘,在北京、上海、武漢、西安、廣州5個城市,對供職於包括985、211、普通高校、大專院校和成人/民辦高校在內高校的5138名青年教師,進行了第一次全國範圍內的抽樣問卷調查,結合深度訪談、焦點小組討論和參與式觀察等調查方法,完成了《工蜂——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