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型城鎮化需要制度創新金融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2-09-22 09:05:39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征

  文章分析,過去30年的傳統城鎮化進程,為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伴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傳統的城鎮化道路已經不再適合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首先,新型城鎮化符合人類社會城鎮化發展規律。城鎮化進程大體要經歷由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三個階段,由於每個階段城市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相互作用,城鄉發展差距總體呈倒U型曲線形態。中國過去的城鎮化建立在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援城市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是城鎮化初級階段的客觀反映。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現在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條件。

  其次,新型城鎮化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發展道路。新世紀以來,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由於面臨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決定了中國不能走傳統的城鎮化道路,必須選擇新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是符合中國國情,對中國城鎮化道路深刻反思的選擇。

  新型城鎮化,顧名思義,區別於傳統城鎮化,是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鄉互促共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個性鮮明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更加重視城鎮化質量,強調適度和健康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其目標指向應是“適度的城鎮化增速”、“投資環境的改善”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

  與工業化協同發展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從城鄉分割的現實出發,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時代文明向農村擴散,讓城鎮化的進程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過程,以形成城鄉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新型城鎮化必須適應工業化的要求,有效發揮促進工業化的作用,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同時,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使落後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的一元化現代化結構。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生態化相結合,走環境友好的城鎮化道路,走發展和智力同步的道路,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努力發展低耗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按照城市標準,對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進行達標處理和控制,增加綠地、林地面積,突出城市生態建設,推動城市與自然、人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處,建設生態城市。

  因地制宜、路徑多樣的城鎮化。實現拉動力從傳統工業化帶動到新型工業化的轉變,就是按照資源集約功效利用的要求,注重產業的合理布局與配套集群發展;注重做大做強新型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注重生產凡是和工藝流程創新升級,推動城鎮向數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識域方向發展,促使城鎮地理空間優化、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共同繁榮,造就城鎮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

  轉移勞動力市民化的城鎮化。只有勞動力的非農業化和勞動力的空間轉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僅有人口的集聚和產業的優化而沒有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居環境的優化也稱不上高質量的城鎮化。要改革城鎮人口社會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居住地登記體制,讓外來常住人口在醫療、教育、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與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權利,賦予外來落戶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