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星巴克真的會褻瀆佛門清淨嗎

http://www.CRNTT.com   2012-09-26 11:02:50  


作為商業活動和作為外來文化的星巴克,都不該攤上被抵制被驅逐的命運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訊/“靈隱寺里開個星巴克又怎麼了,難得只能賣又貴又難喝大碗茶、老豆汁兒?咖啡店一不葷腥,二不下流,與茶館並無二致,僅因是外來文化就要抵制,未免過於牽強,而且一不小心還暴露了揮之不去的自卑心態。”網易新聞《另一面》今日登載評論專題“星巴克褻瀆不了佛門清淨”,全文內容如下:

  “星巴克在杭州靈隱寺開店了”引發網友熱議,許多人認為這褻瀆了佛門清淨,23日星巴克發聲明稱改名為“靈隱路門店”。新門店是位於靈隱景區而非在靈隱寺內,僅因如此就遭來非議不免有些小題大做,作為商業活動和作為外來文化的星巴克,都不該攤上被抵制被驅逐的命運。

  ■ 宗教信仰與商業活動不衝突

  靈隱連商業區已經有肯德基、超市商場,星巴克作為景區配套服務設施存在是合理的

  《錢江晚報》記者從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證實,星巴克所開的分店並不在靈隱寺裡面,而是在靈隱寺附近的商業區。靈隱寺本身屬宗教場所,而寺院外的靈隱景區則歸屬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管理,在《靈隱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專門規劃有“遊客服務區”,而星巴克位置就在服務區內。作為景區配套服務設施,那裡已經開設有肯德基、知味觀、超市商場等等。這些店家歸屬杭州靈隱休閑旅遊購物中心,也是杭州解百的下屬單位,已營業半年之久。商業行為只有合法和非法之分,是否屬於外來品牌並不構成存在合理與否的依據。

  “若為僧伽,應求利潤”,佛教的發展離不開商業活動的促進,這與佛教戒律也並不違背

  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自然也會受到經濟浪潮的影響。佛教從一開始就和商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佛陀成道後,最初供養、皈依的兩兄弟提謂、波利,就是北天竺的商主,這二人就是佛教最早的優婆塞。其後,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商人(長者、居士)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僧眾的衣食多由他們供養,而且辦道修行所居住的阿蘭若,也是由商人提供的。

  闡釋佛教戒律的《十誦律》說:“以佛塔物出息,佛言:聽之。”“比來僧尼,或因三寶,出貸私財。”(《四分律行事鈔》)佛教三寶物尚可出息取利,其他寺院餘財更可出舉質貸取利, 可知佛教古律即允許以佛門財物“出息”,獲取收益。世尊釋迦牟尼明確指出“若為僧伽,應求利潤。”唐代開始的禪宗叢林模式,使寺院經濟有了充分的獨立自主權,也使得寺院經濟能夠發揮積極的社會功能,經常開展的賑災濟貧、修橋補路、施衣施飯、治病收孤等慈善事業,補救了人民的生活,也為大乘菩薩道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這說明佛教發展離不開商業活動,商業活動能促進佛教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