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舊城新芽才是未來希望

http://www.CRNTT.com   2012-10-24 11:23:28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訊/“棄舊圖新”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潮流。而在全球範圍來看,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格局相對固定,它們的城市化現在更多體現為“城上城”的發展,注重“推陳出新”。

  《小康•財智》發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文章稱,中國所熱衷的是“城外城”的發展模式。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

  中國已經通過外延式擴張的方式,生產出各種各樣的城市,但是這些城市是否具有較高的競爭力,是否在全球背景下具有較高的價值創造能力以及地位,則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中國城市的單位產出遠低於發達國家。另外,城市已經因“大”而病,環境破壞,交通擁堵,徵地糾紛等等,均紛至沓來。

  今天在中國,如果要問:城市如何成為未來經濟的新領軍者?跳到人們頭腦里的,一定是用最好的技術、最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座新城。新城代表著活力、生產力、競爭力,充滿積極的精神,而舊城則是搬遷的對象、保護的對象,散布著一些消極的意味。

  文章表示,被寄予厚望的新城應該是什麼模樣?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著巨大爭議,或者可提供一種多元的視角。

  一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是新城還是老城?發達國家普遍以老城為基礎發展智慧城市,這與我們的背景顯然不同,我們東西南北諸多智慧城市普遍建在新城之上;二是智慧城市的衡量標準主要是硬性的還是軟性的?基礎設施的改進是必需的,但它只是一個方面。一些軟性的機制建設,比如如何通過更有效的規劃設計優化城市的功能,如何通過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公共努力,來實現城市的更宜居、更具經濟活力,這些因素可能更重要;三是智慧城市的投入也不同於以往的要素形式。智慧是什麼?一般解釋為:先進的規劃發展理念、較高的人力資本素質、卓越的城市管理水平等等。智慧可能來自於經驗,但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智慧來自於不同範圍內的公共參與。

  正如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天津是新舊混合體。除了濱海新區這些地方外,天津從1404年設衛築城,現在也可稱為老城、舊城。最重要的混合體在於,它提出了新的目標,比如要建設成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但它仍受制於舊的發展模式,比如它的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而一般認為如此之低的服務業比重,在當今世界上還難以成為區域的經濟中心,更不用說要發揮全球的影響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