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既要擴大深化兩岸關係就應有戰略眼光

http://www.CRNTT.com   2012-10-26 09:03:26  


 
  倘若認為這些協議都是屬於“國家”層次,不適用於兩岸之間,其實也適宜參考內地分別與香港、澳門先後簽署“CEPA”的九個“補充協議”(往後還將可能會繼續洽簽新的“補充協議”)的做法,繼續洽簽兩岸“ECFA”協議的一系列“補充協議”,真正做到擴大“ECFA”協議的成果,深化“ECFA”協議的成效。但馬英九卻沒有將精力放在這方面,而是將眼光緊盯著早收清單。早收清單固然是要全部落實,而且也很有必要,實際上新黨主席郁慕明在同一天就批評,兩岸之間“ECFA”定了,相關條例也定了很多,但實質的優惠卻很少,言下之意是未能讓“ECFA”協議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倘若馬政府僅只是追求早收清單,而沒有擴大“ECFA”的範疇內容,又何談“擴大”和“深化”?

   即使是馬英九所說的擴大招收大陸學生部份,也只是戰術性的,而缺乏戰略性的眼光。馬政府倘真的有擴大及深化兩岸交流的想法,就應促成兩岸文化“ECFA”協議盡早進行協商及簽署。本來,這一議題還是台灣方面首次提出來的,馬英九的老友劉兆玄出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時,就曾率先提出此訴求,而大陸方面也熱烈響應。但不知為何,後來卻是偃旗息鼓了,難道是擔心大陸會籍此對台灣進行“文化統戰”乎?

  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眾所周知,中華文化總會的前身——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是針對當時中國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對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嚴重,為了保護中華文化,並維護其法統,以中國文化的守衛者與道統繼承者自居而成立的。直到現在,台灣的文化官僚和學者專家還都認為台灣地區所保留的中華傳統文化比大陸地區要深厚沉甸得多。既然如此,又有甚麼擔心的?在簽署了兩岸文化“ECFA”之後,難道台灣不會向大陸進行“逆向文化統戰”?既然連招收大陸大學生都不怕了(台灣地區的情治部門曾擔心大陸大學生會擔負某種特殊任務,或是在台灣地區宣揚北京觀點),還怕甚麼“文化統戰”?

  其實,簽署兩岸文化“ECFA”協議,還可在文化領域達成台灣參加國際活動的願望。實際上,台灣“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曾經整理了一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的清單,但因為因為台灣地區不是聯合國的會員體,因而一直未能如願以償。如果簽署了兩岸文化“ECFA”協議,就可解決這個問題。縱使是擔心由北京代為申報而產生“矮化台灣”效應,也可採取兩岸聯合申報的方式,將金門和廈門兩地的昔日戰爭遺跡,打包成“廈金和平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可是馬英九念茲在茲的“化劍為犁”和平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