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用孝道考核官員是本末倒置

http://www.CRNTT.com   2012-10-31 11:48:09  


山東曲阜要打造"彬彬有禮"道德城市,將孝道作為幹部提拔使用的"紅綫"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訊/據媒體報道,曲阜市委書記李長勝在曲阜市打造“彬彬有禮道德城市”動員大會上說,要將孝道作為幹部提拔使用的“紅線”,不孝者不得提拔重用!此言一出即引發廣大民眾熱議,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日前在《華商報》撰文表示,孝行固然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品德,然而,靠複禮來提升官員的道德是行不通的;官員道德的滑坡,根在權力,所以,加強民主與法治的建設,才是官員道德建設的正途,舍此乃為本末倒置。全文內容如下:

  山東曲阜要打造“彬彬有禮”道德城市,使曲阜成為一個孝德、愛德、誠德、仁德的城市。作為先賢孔子的故裡,曲阜要建設道德高地是可以理解的,也理應鼓勵。但是,對於曲阜將孝道作為幹部提拔使用的“紅線”,我不贊成。看看曲阜規定的所謂“紅線”要求:每周幫父母做一次家務;每月帶父母理一次發,給父母洗一次腳;每年給父母的生活費用不少於月平均工資或收入……

  孝行固然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品德,然而,用孝道來考核官員,治理社會,則需要謹慎。除了難以操作,走過頭外,最重要的是,用來要求和規範官員言行的孝道,其背後所體現出的禮教精神,與我們當下的大環境未必契合。

  傳統中國所以要用儒家禮教(孝是禮的一部分)來治理,本質是為了專制皇權的需要。皇權為了維護自己家天下的統治,需要一套能讓臣民內心信服的價值和制度來規範社會秩序,而禮教正符合皇權的要求。禮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是非的準則,是政治關係和人倫關係的分位體系,禮有威嚴的功能,也有親和的作用。因此,《禮記曲禮》才會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社會需要的是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發展,民主的討論。倘若僅把禮作為一種倫理要求,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禮儀形式,可勉強接受的話,想用“禮”來治理社會,規範人心,拯救官德,則斷不可行。

  強制官員行孝,還會產生另一嚴重問題,即人為製造一個道德判官。古代社會最高的道德判官是皇帝,皇帝是天子,代天來管理人間,所以儒家假定皇帝是一個在道德上完美無瑕的人,他有資格來教導臣民。實際情形自然不是這樣,因此即使在古代,官場偽善之風也盛行。如今是一個沒有皇帝的時代,也就沒有道德的權威,誰也不敢說自己的道德就一定完美,比別人高,這時候,要判斷人的道德的高下,就只能依賴權力,誰的官銜大,權力大,誰就有資格做道德判官。所以,它最終還是和權力掛上了鈎。這與用孝考核官員的初衷是相反的。

  挽救人心和道德,確實需要從提高官員的德行要求開始,因為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尤其中國的官員權力又很大,如果官員德行有問題,對社會和百姓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是,要使官員成為社會道德的表率,不是將禮入法,用一條條具體的孝道要求來約束官員,而是應加強對政府行政行為的道德監察,增強行政的透明度和公開性,發展公民意識,發揮民主和輿論的監督作用等。

  目前一些地方,不是把精力放在這後一面,而是熱衷於搞這套繁瑣的禮儀形式,名之曰孝道,靠複禮來提升官員的道德,這是行不通的。歷史已經對此做出了否定回答。禮儀難以治中國。官員道德的滑坡,根在權力,所以,加強民主與法治的建設,才是官員道德建設的正途,舍此乃為本末倒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