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人均GDP決定中國國家盈利模式必須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2-11-01 08:32:02  


2011年中國人均GDP達到5414美元(居世界第89位),這標志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中國必須超越低成本優勢增長,實現國家盈利模式的重大轉型。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人均GDP達到5414美元(居世界第89位),這標誌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中國必須超越低成本優勢增長,實現國家盈利模式的重大轉型。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分析,歷史經驗表明,雖然國與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但經濟增長結構轉換點與人均GDP水平存在基本的一致性。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國際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在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邁進時,經濟發展存在許多顯著的共性特征。

  首先,經濟發展模式出現新動向。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分水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與拉美、東亞國家在相近的時期實現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韓國和歐美發達國家成功跨越這道“分水嶺”,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成功實現了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經濟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長,並很快實現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

  其次,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發生新變化。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後,發達經濟體逐漸放棄 “以資源促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利潤換資本”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前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由以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逐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技術創新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第三,產業結構出現新變化。由於消費快速擴張,服務業迅速崛起,“消費主導-服務業推動”的組合逐漸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而成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呈現高級化。

  第四,微觀基礎結構出現新變化。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實力的主要載體。

  第五,勞動力與就業結構出現新變化。在這一階段,發達國家積極提高人口素質,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切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調整,特別是在勞動分工、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以及儲蓄、消費、投資、社會保障等領域發生深刻變革。

  最後,對外經濟結構出現新變化。到達一定階段時 (人均2000~4750美元),進行投資階段的轉變就成為必然選擇。而推動這一轉換的關鍵是提高對外投資的收益率,促進本國資本競爭優勢的形成。

  文章指出,2012年,中國財富增長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中國能否通過動力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對外經濟結構等增長格局的調整和結構轉換,跨越難以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將是中國真正邁向經濟發展更高階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