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評估中國經濟需要長遠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12-11-08 08:45:21  


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潛力和空間,并將繼續為世界經濟的複蘇作出貢獻。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訊/最近,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形勢高度關注。樂觀派看好中國經濟,認為中國經濟正實現築底企穩,呈現積極勢頭。有人則擔心中國經濟仍面臨“硬著陸”險境。人民日報發表署名鐘聲的文章表示,儘管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複雜,但大量事實和數據說明,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潛力和空間,並將繼續為世界經濟的復甦作出貢獻。

  文章分析,國際層面,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不可能不受外部環境影響。當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經濟金融政策信譽和效用不足,無限度量化寬鬆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和各國貨幣競相貶值,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一些國家政治內顧傾向上升,短視行為增多,對新興大國搞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這不僅有損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其自身經濟復甦。

  國內層面,當前內需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不小,企業效益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減緩比較明顯,經濟趨穩的基礎還不夠牢固。但是還要看到,經濟增速適度放緩,也是中國政府主動實施宏觀調控的一個目標和結果。“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是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確定的經濟發展速度是7%。在增速放緩背後,多年來中國政府努力和期待的一些政策目標初現端倪,三個產業的比例更趨優化,一些落後產能加快淘汰。經濟運行蘊含著許多積極信號,最新披露的9、10月份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實現築底企穩,第四季度經濟形勢還會繼續向好。

  文章指出,登高才能望遠。正確評估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需要超越一時和波動的數據,從歷史和長遠的視角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完善和成熟,資金、技術和人才儲備前所未有,應對方方面面風險的信心和經驗前所未有。中國的財政和金融狀況良好,不會出現類似美、歐、日的債務危機和財政懸崖。中國正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國際化,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從小康走向富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