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英九拒絕恢復《國統綱領》是自我否定

http://www.CRNTT.com   2012-12-18 09:23:46  


 
  實際上,馬英九拒絕恢復《國統綱領》,實質上就是在否定自己,因為他曾全程參與了研擬《國統綱領》及“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工作,並在長期以來以此為傲,及作為自己與陳水扁競爭的政治資本。最近邱進益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就指出,當時參與研擬有關成立“國統會”的相關文件,及《國統綱領》的文字,還有“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他與施啟揚、宋心濂等人是小組的核心成員,而馬英九則是這個小組的執行秘書。而一九九二年十月底在香港的會談,台灣和大陸各提了五個案子,並未達成共識,於是他和馬英九制定了歷史性的文字,“統一過程中,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內容、認知有所不同.....,但事務性會談不牽涉一個中國”,亦即“九二共識”的台方表述,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一中各表”的由來。

  而最近由台灣五南出版社出版、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李福鐘著撰的《國統會與李登輝大陸政策研究》一書,也力證馬英九從“國統會”的草創階段,到“國統會”先後通過《國統綱領》及“一中內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書中指出, 一九九零年八月一日 ,“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奉李登輝之命,邀約“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國安會”副秘書長董世芳(即澳門國父紀念館的黨產物業代表持有人,已逝)、“研考會”主委馬英九、國民黨副秘書長鄭心雄等人,在“行政院”四樓會議室開會,討論成立“國統會”相關事跡。施啟揚又邀請“行政院”秘書長王昭明、“研考會”副主委高孔廉參與,後來“行政院”法律顧問、著名律師陳長文也加入。 八月六日 ,上述人士再次開會,作出九項結論,將“國統會”定位為諮詢性質,委員為無給職,由“總統”聘任,並定出成立的時間(“九月中上旬”。因此,馬英九可說是“國統會”的催生產婆”之一。

  至於《國統綱領》,則是在“國統會”委員陶百川於“國統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國家統一的目標程序”的基礎上,由以馬英九為核心成員的“國統會”幕僚小組(馬英九也是“國統會”第一、二屆的研究委員)研擬草案,再交由“國統會”全體會議通過的。而《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文本的研擬,馬英九也有份參與,而且就是針對海協會提出“一個中國”的“三段式”論述而創制的,後來就成為海基會在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中及其後雙方來往信函的基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