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莫言是條漏網之魚

http://www.CRNTT.com   2012-12-20 15:02:54  


 
  另一個科學界的天才卻沒有這麼“幸運”,他既沒有輟學,也沒有碰到“黑死病”,而是上了蘇黎世工業大學,因此他險些沒有成為我們後來知道的“愛因斯坦”。他回憶道,學生們“為了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所有這些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強制的結果使我如此畏縮不前,以致在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8,第8頁)只是由於這所大學已經比當時其它的大學更少強制的考試,以及愛因斯坦經常逃課,只是看同學帶回的筆記,他才較少受到折磨。

  愛因斯坦後來感慨說,“現代數學的方法,竟然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第8頁)實際上,那些沒有像愛因斯坦那樣逃課的同學們心中的幼苗,以及成千上萬在現代教育體系下學習的學生們心中的幼苗,已經被扼殺了。在人類精神領域,自由不僅意味著探索的無限可能,而且意味著探索的人心本性。

  更不用說,當代的那些驚天動地的事情,是教育體系的漏網之魚所為。一個是喬布斯。他一開始就不想上大學。到裡德學院以後不久,就提出了退學,他討厭學校強迫他上那麼多他不喜歡的課。他認為把父母省吃儉用的錢花在學校是不值得的。而比爾-蓋茨退學則不是因為家庭財政困難,因為他的父母是有錢人;但他從人人羨慕的名校哈佛大學退了學。正是這兩個人,以他們沒有被教育磨損的天賦靈性,領導了現代最深刻的革命——個人電腦的革命,從而改變了世界。

  回到中國,回到莫言,還要加個“更”字。因為在那個時代的課本裡充斥著不實之詞。接受這樣的課本洗刷的頭腦,就不會以一個“人”的立場去體會地主西門鬧的內心世界,而是認為他作為一個階級的成員,就應被剝奪,甚至被在肉體上消滅,在此之前還要遭受虐待。儘管在1959年到1962年中國餓死了數千萬人,卻在課本中看不到一點影子,只有對“三面紅旗”的謳歌。而沒有去背誦這些課本,也就沒有受到這些不實之詞的污染;在民間的說書人和許許多多普遍人不會說謊,只會告訴他親身見聞;莫言於是保持了“純粹”和“真實”。而這正是文學的底線,也是文學的最高境界。假話可以說得維妙維肖,但不能感人肺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