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要適應“慢”節奏

http://www.CRNTT.com   2012-12-21 09:01:13  


已經走過改革“三十而立”的中國經濟亟須重新審視和反思經濟增長的節奏
  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訊/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淡化增長目標、強調結構調整與改革的政策信號。廣州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楊濤文章表示,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特點,但還需從更深層次上認識增長的“快”“慢”平衡。

  文章稱,為了盡快邁入經濟強國之列,“求快”成為經濟工作的基本原則。然而,已經走過改革“三十而立”的中國經濟,亟須重新審視和反思經濟增長的節奏,也需要回答幾方面問題。

  首先,較快的增速能否持續?我們看到,作為改革初始的經濟規模來說,跨越式增長體現了後發優勢,但對於當前龐大的巨型經濟體來說,過快的增長顯然難以持續。因為,在勞動力成本上升、重要資源稀缺性程度凸顯的背景下,這樣的高速增長顯然難以為繼。從常理上說,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跳躍前行的青少年期,而進入更加穩健的中青年期,這是理應適應的發展階段規律。

  其次,較快的增長能否解決現有的矛盾和問題?當前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無論是收入分配差異、資源和環境可持續性、體制複歸的重現等,似乎都不是增長所能解決的。在追求高增長的過程中,只能是掩蓋矛盾的迫切性,把問題推到以後解決。可以說,過多依靠“興奮劑”刺激的經濟增長,最終只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還有,判斷經濟增速是否合理的標準是什麼?傳統的衡量標準,是按照能否達到潛在增長率來判斷的,如8%左右就是諸多研究者認定的尺度。這里的問題,既需分析潛在增長率本身的計算是否合理,如是否考慮到我國特有的隱性失業和通脹,也要研究如果關注GDP之外因素,那麼追求達到潛在增長率能否達到最優呢?同時,在多年高增長與企業業績和居民收入難以充分匹配的情況下,現有增長數字背後是否有水分?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