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日本為何沒有徹底反省侵略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3-01-27 10:36:20  


圖說:人們印象中,也許只記得小泉連續參拜靖國神社。但其實,他是一位道歉次數相當多的首相。譬如2001年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後表示“由衷的道歉和哀悼之意”,一周後訪問漢城也表示“由衷的反省和道歉”,在2002年的“平壤宣言”和2005年戰後60年首相講話中,他表明“痛切的反省與由衷的道歉”。2002年他發表“平壤宣言”後,談起對金正日的印象時脫口而出說道,對訪問朝鮮“右翼的反對不多嘛”,這“全托參拜靖國神社之福啊”。《朝日新聞》社論部主編若宮啓文問他說:“您是考慮到要訪問朝鮮才去參拜的嗎?”他笑著回答:“不,純屬偶然。”
 
02
什麼因素造就日本人的戰爭觀?

  “翌年法則”:在回應國內民族主義訴求和對外和解避免外交關係惡化之間尋求平衡

  長期以來,日本國內右翼保守派別認為和平憲法所倡導的民主主義、和平主義破壞了日本優良傳統的一面,難以忍受全盤否定戰前日本發展的氛圍,但又由於修憲無法如願以償,於是採取曲線形式試圖回歸日本戰前傳統。日本政客們一方對外有限度承認戰爭責任避免刺激他國,一邊又巧妙回應右翼的民族主義訴求。於是,這就造就了日本對待戰爭的兩重性。 

  這種兩重性在首相中曾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曾根曾是中邦正常化的關鍵人物,始終堅持“應該與中國友好”,他是在日本國會首次承認對華戰爭有侵略史實的首相,又是第一位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中曾根在其自傳《天地有情》中說明當時參拜的理由:“國家沒有履行對英靈們的承諾,沒有盡自己的義務。在麥克阿瑟統治下,這是沒有辦法的。但是,占領時期已經結束了,總理大臣不管用什麼理由都應該正式參拜。……我是參加過戰爭的人,部下和弟弟都戰死了,我應該這樣去做。”在參拜前,他發表長篇演說,其中有一段這樣的話:“時興潮流是,寫出日本壞的方面,寫下戰前壞的方面,就是認為大功告成了。對此,我表示發對。勝也好,敗也罷,都是國家。榮耀和恥辱都是由國民來承受。捨棄屈辱,追求榮耀都是國家,也是國民應有的姿態。必須站在這個立場上評判日本過去的業績,確立日本的主體性。”

   中曾根的參拜立馬就引起中國的激烈反感,第二年,他幹脆取消了參拜靖國神社,而自民黨右翼立刻反彈。中曾根接受訪問時說:“這樣做是為了阻止與中國的關係繼續惡化。我是按照自民黨的意願去參拜的,但如果損害了國家的利益,就不能堂堂正正地說英靈們會對此感到高興了。”1986年9月,在眾議院接受質問時,他如此解釋:“從確保日本在國家上的聲譽來看,有必要向國際社會顯示日本作為一個民主主義國家,具有相應的、正確的反省能力。民主主義最強之處是它具有反省能力和抑制能力。我是基於這些考慮處理靖國神社問題的。”

  中曾根可謂把民族主義者的特色演繹得非常透徹。無論“勝敗”,無論“榮耀和恥辱”,都是國家民族的事情,換言之,國家民族意味著一切,至高無上,如此一來也就是無所謂對錯、正義了,既然沒有了正義,那麼戰爭就無所謂侵略,只不過是弱肉強食罷了。不過,中曾根固然是民族主義者,但他清楚作為國家在國際上又必須顧及其他國家,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於是,在民族主義和對外尋求和解之間,又不得不選擇後者。可以說,民族主義和對外和解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實互為表裡——民族至上,一切都是為了民族的利益。民族主義有著深厚的民眾土壤,輿論調查顯示,日本國民中約有一般人支持小泉繼續參拜靖國神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