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走向海外 中國企業缺座“信任之橋”

http://www.CRNTT.com   2013-02-12 10:00:57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訊/全球最大的公關公司埃德曼國際公關公司日前發布了2013年度中國信任調查報告,其中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信任度僅為19%。這或許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曲折之路提供了注腳,日漸國際化的中國企業需要一座信任之橋踏上全球化的快車。信任如空氣,收益隱形卻是生存必需。

  時代周報發表時評人孫興傑文章表示,中國企業在本國的信任度為79%,在發展中國家為58%,兩者都遠遠高於在發達國家的得分。經濟發展水平與信任度之間的關聯是顯而易見的,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公眾關注的焦點往往是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等運營過程;隨著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提高,公眾關注的焦點轉向企業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善待員工、傾聽消費者及其道德透明度等因素成為決定企業信任度的關鍵因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是企業生存所系,因此,在埃德曼信任調查報告中,企業的技術進步等企業自身運營因素所占比重在下降,而企業如何處理與消費者、員工以及社會關係等因素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分量。經濟發展水平及其信任度的影響因子的變化都使得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信任度處於低位。

  企業,不僅是市場上的盈利性主體,而且是社會組織的重要成員,因此,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兩種資源,一種是以貨幣形態呈現出來的資本,一種是以信任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資本。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在《使民主元運轉起來》中提出,社會資本是民主制度運行的關鍵性因素,福山則認為,經濟持續繁榮的國度的信任水平是比較高的,換言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賴於社會信任資源的積累。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不但需要過硬的技術與低廉的價格,更需要海外公眾的信任,這也是基業常青之本。出席2013年達沃斯論壇的兩位中國高官在不同的場合都強調了中國企業的責任問題,央行副行長易綱希望在非洲的中國企業關注當地的教育、基建等問題,而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則強調中國公司已經適應國際商業規則,履行透明收購,爭取處理與東道國關係等。凡此種種都在於提高中國企業的信任度,積聚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社會資本,搭建國際化的橋梁。

  文章指出,信任,是一種規避風險,簡化複雜性的機制,一旦信任關係確立,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期就是確定的,變化與風險就被克服了。企業不僅是一種成本內部化的組織,也是一種信任網絡。首先,企業要在企業主與員工之間建立信任,唯有如此,才能使員工全身心地投入,日本的終身雇傭制與年功序列制雖然僵化,但是卻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建立了一種信任關係,員工的未來取決於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生產面向消費者,只有關注消費者的權益才會贏得信賴,人們購買電子產品時不僅考慮其性能與技術水準,也會考慮售後服務。隨著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企業併購已成常態,惡意收購不僅僭越了商業原則,也讓公眾深感厭惡,因此企業需要遵守商業行規,也能夠恪守道德原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