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安倍訪蒙觸及中國核心利益嗎?

http://www.CRNTT.com   2013-04-11 09:23:46  


 
  更令蒙族知識分子不安的,是他們本身分享了礦業開發帶來的好處。一方面抱持遭到入侵的怒氣,另一方面卻不由自主分享經濟成果,便對自己的矛盾產生一種怨恨,這無法在語言上表達,或在行為上反映,如此默默承受潛在煎熬,將蒙漢的隔閡壓制在看不到也聽不見的深處。

  雖然內蒙知識分子有失落感,甚至產生對蒙古國作為祖國的心理,以強化在國內與漢族爭取平等地位的杠杆。可是,蒙古國的國民仍習慣將內蒙的族人當成中國人,中國蒙古族也感到蒙古國過於歐化,已失去文明精髓。這樣既認同又疏離的氛圍,使未來的可能性變得複雜而難料。

  蒙古國的宗教復甦帶來另一層複雜性,蒙古國與西藏的宗教交流已久,大量喇嘛接受德蘭薩拉補助,前往接受養成。宗教聯繫本身固然不必具有政治性,但宗教在世人眾目睽睽之下,豈能不成為政客思以掌握的獵物?因此,就算宗教活動恪守分寸,依舊提供外人一種可用的戰略機會。

  大背景因而是,蒙中礦業發展帶來莫名疏離,蒙中歷史視角與主體位置提供借題發揮並無限升高的理論基礎。而蒙古本身也因為長期以來過度依賴蘇俄來面對中國,已經產生要在俄中之外尋覓第三鄰國的願望,最佳候選人若不是美國,就必然是日本,或兩者皆是。安倍訪蒙,說明日本不會輕易放過這樣的戰略機會。

  不只有日本而已,自2000年起,華府與日韓均加強與蒙古聯繫,2012年夏天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莉訪蒙,尤其受到各方關注。蒙古具體提出希望發展“第三鄰國外交”,平衡以往只能在俄中兩邊擇一依賴的困境。

  近十年來特別在美歐軍事介入最深的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蒙方都不遺餘力派軍加入活動,也獲得美國2004年起建立兩軍“可汗探索”(Khan Quest)聯合演習的回報。去年3月在北約芝加哥峰會,華府安排蒙方成為該公約“和平夥伴”(Partnership for Peace)。

  日本社會各界更都積極聯絡蒙古,在日本近代史上流行一種印象,即滿蒙是人類文明起源,至今關於滿蒙的想象充斥日本民間文化產業,從《赤月》、《李香蘭》、《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王弟》等影片中,可體察到處處流露的浪漫情懷。事實上,只要蒙古國或內蒙學者願意,總能在日本找到留學補助。

  美日成為中國在亞洲的主要對手,以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為理想的中國,正被迫回到保護核心利益的心態中,來因應“事端圍堵”圈在周邊形成。從印、緬著手未必成功,因為印度有不結盟傳統,而緬甸中國則有長期默契,但從藏、疆、越、菲、港、台與日本的事端不斷。蒙古呼之欲出要成為下一顆棋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