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主權恢復日”是怎麼一回事?

http://www.CRNTT.com   2013-05-06 10:44:00  


安倍晉三主持日本「主權恢複日」,結束時向日皇明仁高喊「萬歲」。(圖/東方IC)
  中評社北京5月6日訊/學者卓南生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日本“主權恢復日”是怎麼一回事?》指出,了解了20年來日本輿論界“總保守化”的政治傾向與空氣,再結合安倍第二次內閣鮮明的修憲口號,敏感的政論家無不把今年黃金周的注意力集中在4月28日安倍新政權舉行的“恢復主權、回歸國際社會紀念典禮”。而對於亞洲人士來說,也許人們更加關心的是,日本朝野這回串演的這幕“主權回歸”劇究竟有何重大含義,它與東京今後在亞洲的意圖和走向有何關係?

  4月29日是日本裕仁天皇的生日,戰前被稱為“天長節”,戰後先後被稱為“天皇誕生日”和“綠之日”,2007年改稱為“昭和之日”。5月3日是戰後日本實施“和平憲法”的紀念日。

  每逢5月黃金周前後,日本輿論界和政界都會圍繞著這兩個影響日本近現代史,與日本走向和平或戰爭道路之抉擇密不可分的節日大做文章。在上世紀“國論二分”(即對日本國家政策和出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和主張)的年代里,既有對裕仁天皇在位期間發動的戰爭持正面評價的保守陣營,也有猛批軍國黑暗時代的革新勢力。

  同樣的,針對日本戰敗之後實施的“和平憲法”,既有主張堅決擁護的“護憲派”,也有處心積慮,試圖早日將之廢除的“修憲”集團。兩者旗鼓相當、互不退讓,好不熱鬧。

  但在1990年代初革新派勢力式微,日本邁入“總保守化”(也可稱之為“總自民黨化”)之後,日本國內在黃金周期間對這兩個節日的態度及其論爭,也有了極大的變化。簡而言之,“國論二分”時代對戰爭的反思及珍惜戰後和平憲法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取而代之的,是主張戰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無罪,認為戰後憲法是“萬惡之源”的聲音。在政客大拜“軍神”與教科書曲解歷史的國策引導下,4月29日的“昭和之日”和5月3日的“憲法紀念日”,已逐步成為保守陣營追思戰前“為國捐軀”的“英靈”和否定戰後憲法的重要日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