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記住為劉鐵男“辟謠”的教訓

http://www.CRNTT.com   2013-05-15 12:20:42  


劉鐵男違紀被調查,新聞發言人表示有自己的無奈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訊/據報道,從中央紀委獲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然而,在《財經》雜誌副主編羅昌平日前實名舉報劉鐵男之當天,國家能源局新聞發言人竟強硬回應稱羅“純屬造謠污蔑”、“我們正在報案、報警”。對此輿論指出,值得反思的是,為何無原則的背書式辟謠屢屢發生?”謠言“又為何在辟謠之後屢被證實?

但純:當記住為劉鐵男“辟謠”的教訓

  2013-05-13 09:56:06來源 金羊網 作者:但純
 
  新聞發言人平時不發言,只在辟謠時才出現,成了名副其實的“辟謠辦”——凡是對本部門不利的消息或傳聞,一律聲色俱厲地“辟謠”。

  晏揚記者從中央紀委獲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據中央電視台報道)

  這樣一則不足50字的消息讓人感慨萬千。去年12月6日,《財經》雜誌副主編羅昌平在微博上向中紀委實名舉報劉鐵男涉嫌學歷造假、巨額騙貸等問題。一個媒體人實名舉報中央部委高官,這種事情在當下中國還是極為罕見的,因而立即引起國人的強烈關注。但是,叫好之時,人們也不免疑惑:這樣的舉報有用嗎?會不會不了了之?很多人甚至為羅昌平的安全擔心,怕他會遭到打擊報復。

  事實證明人們的擔心是多餘的,自實名舉報以來,羅昌平一如既往活躍在微博上。更令人欣喜的是,正當人們漸漸淡忘舉報之事時,突然傳來劉鐵男被中紀委調查的消息。可以說,這件事既彰顯了中央反腐的堅定決心,同時,媒體人實名舉報“扳倒”一名問題高官,也是公民行使監督權的一個生動案例。

  但是,人們也記得,在實名舉報當天,國家能源局新聞發言人回應稱“純屬造謠污蔑”、“我們正在報案、報警”等強硬表態。雖說如今這已成笑料,但值得反思的是,無原則的背書式辟謠為何屢屢發生,又為何在辟謠之後屢被證實?

  羅昌平舉報劉鐵男,劉鐵男沒說話,國家能源局卻出來辟謠,這是沒有分清“公域”與“私域”之間的界限。也許,在有些人看來,舉報劉鐵男,就會對國家能源局的形象造成影響,因此辟謠理所當然。然而,把國家一個部門的聲譽寄托於個別領導身上,本身就是落後的觀念。國家能源局的新聞發言人,並非劉鐵男的私人新聞官,是否適合為劉鐵男私人行為背書?

  其實,面對羅昌平的舉報,國家能源局本應啟動內部調查,但我們看到,舉報當天國家能源局就立即“辟謠”,讓人懷疑是否有過調查!沒有深入調查,卻敢於說舉報者在造謠污蔑,這種習慣性遮掩問題的做法,是在逃避監督。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由於我們在制度上並沒有對辟謠作出規範,因此,各種隨意背書式辟謠、遮掩問題式辟謠越來越多。辟謠者從不需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因此,辟謠有時候成了某些部門的遮羞布,儘管可能會越遮越醜,但有些部門卻樂此不疲,殊不知,草率辟謠背後,遺失的是部門公信力。

  這些年,很多部門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這本是和民意互通,加強信任感和強化監督的一個好制度。然而,這個制度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某些偏頗,一些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平時不發言,只在辟謠時才出現,成了名副其實的“辟謠辦”——凡是對本部門不利的消息或傳聞,一律聲色俱厲地“辟謠”。實際上,正是不負責任地濫用話語權,給職能部門製造了一種虛假的形象,也割裂了民意的傳達,從而使得各種遮醜表演能大行其道。這樣塗脂抹粉的辟謠是實事求是嗎?

  國家能源局對於當初草率辟謠,應該知恥而後勇,而從制度層面來看,給辟謠定下一個規範,避免信口雌黃混跡於辟謠之中,也是當務之急。否則,部門公信力會漸行漸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