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薛湧:中國富二代留美的拍案驚奇

http://www.CRNTT.com   2013-05-28 15:01:30  


 
  然而,在這樣檔次的學校鍍金後,他們的孩子真能在申請大學時先聲奪人嗎?恰恰相反。《紐約時報》這篇沒有夾雜什麼評論的報道,等於讓這些孩子上了大學錄取辦公室的“黑名單”。我不能想象,哪個像樣的大學辦公室,在讀了這篇報道後,會接受這樣的孩子。

  目前,美國的大學面臨著強大的社會壓力,大力招攬弱勢階層的學生。常青藤的問題最為突出。美國不僅是貧富分化過大,而且通過學區制,在教育上造成了貧富的隔離,使得中高產子弟在義務教育階段占盡優勢,窮孩子很難在申請大學時與之平等競爭。常青藤的學生家庭背景,有越來越富的趨勢,招致各方的批判。所以,大學錄取辦公室,在申請人成績相當的情況下,大多把機會給那些弱勢學生。有時在SAT上會給出幾百分的“照顧”。

  《紐約時報》最近還剛剛發表了一篇報道,講申請大學的作文,並舉出幾篇範文。在美國,越是精英的大學,越注重申請者的作文。錄取辦公室希望直接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判斷你的素質。其中,一位18歲的女孩申請普林斯頓,被要求談一談對普林斯頓在國家服務以及為所有國家的服務方面的意見。這種題目出自普林斯頓也不足怪。畢竟,普林斯頓以強調公共服務著稱,有著大名鼎鼎的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而這位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劈頭一句就說:“我一直在想:普林斯頓是否應該窮一些。”她整篇文章,是批判普林斯頓這樣的象牙塔成了西方文化的精英泡泡,高高在上,脫離了真實的世界,為富家子弟主宰。

  最終,她並沒有被普林斯頓錄取,去了另一所常青藤盟校康奈爾。她承認,自己的分數不夠高,大概達不到普林斯頓的標準。但她的作文則被《紐約時報》追捧,記者還逼問普林斯頓錄取辦公室為何不錄取她。普林斯頓堅守無可奉告的原則。《紐約時報》最後引述專家意見,稱放走這樣的學生乃普林斯頓之失。這一出“小戲劇”,從一個側面揭示出整個美國精英教育正在面臨的壓力:怎麼包容更廣泛的社會階層,特別是弱勢階層。

  美國教育體制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社會責任和社會服務。申請好大學,不僅要看你的成績,還要看你從事了多少義務工作。富家子弟為了克服養尊處優的不良形象,在社會服務上更要不遺餘力,乃至小小年紀就會跑到第三世界為愛之病患者建立醫院。有時,這種競爭過分激烈,反而招致批評:只有富裕家庭出得起錢讓孩子去非洲服務一年。

  這豈不是讓他們在申請大學中占了更大的優勢?這裡面的是非,可另當別論,但至少體現了一個價值:富家子弟不該比窮人的孩子占有更多的機會。不僅如此,對富家子弟必須有更高的標準,他們必須有更大的使命感,特別是要顯示出突破自己狹隘優裕的生活圈子,為下層社會服務的熱情和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