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安倍經濟學的五個解讀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3-06-05 08:51:43  


 
  二:安倍經濟學“絕望論”?

  有觀點認為,安倍經濟學不僅無用,更是日本絕望的體現。但筆者倒認為,日本將通脹目標史無前例地提高至2%,是對以往過於保守貨幣政策目標的修正。如果日本通縮持續,日本經濟又將繼續面臨失落的“三十年”,反而更加絕望。

  實際上,僅就當前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量化放鬆來講,有些美國第一輪量化放鬆的味道。當年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曾一度出現通縮局面,在此背景下,美國於2008年11月首次提出購買機構債和MBS購買,即第一輪QE。相對其後幾輪為刺激經濟增長而推出的量化放鬆而言,第一輪QE主要任務是抗通縮,還是情有可緣的。

  但與美國相比,日本以往對抗通縮一直都是淺嘗輒止。過去20年,每當稍有成效,通脹略見回升,政策便戛然而止,因此最終效果平平。如此看來,新政策對以往過於呆板政策的修正是值得肯定的,日本央行從不設通脹目標,到通脹目標定為1%,並繼續調高至2%,也是個重要事件,標誌著日本央行態度的轉變以及未來為抗通縮將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安倍經濟學“引向災難論”

  對於安倍經濟學最悲觀的判斷便是這一政策無異於飲鴆止渴,因為積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擴張會推高日本債務,鑒於日本是當前全球債務最高的國家,日本債務占GDP比重為240%,加大財政支出也會加大財政隱憂,如果後續政策未能跟進,債務擴張後,日本將最終走向災難。

  這恰恰是最令人擔憂所在。而這也就意味著,日本是否能夠切實出台結構性改革政策,對勞工市場進行深刻改革,即安倍經濟學第三枝箭能否及如何發揮效用,最為重要。當然,現在做出判斷還為時尚早。

  四:安倍經濟學“以鄰為壑論”

  還有觀點認為,日元貶值直接造成了中國貿易順差下降與人民幣匯率上升,是一場陰謀。但是若按此邏輯,日元升值是否也應造成中國貿易順差增加?實際上,2007年-2011年日元大幅升值期間,中國貿易順差未升反降,從2007年的2萬億占GDP比重7.6%下降至如今的1.4萬億,占比2.8%,可見,日元升值並未直接有益於中國出口。

  其實,日元匯率變動對韓美德的影響要顯著大於中國,具體表現在:過去日元升值的幾年內,韓國貿易順差大幅提升,2011年韓國貿易順差超過了300億韓元,是2007年的2倍。期間,韓國企業,如三星、現代等,借助貶值全球競爭力明顯提升。

  而從貿易收支情況來看,日本對中國一直以來保持著貿易逆差,對韓國、美國保持逆差、對德國基本平衡;因此,就日元貶值而言,韓國企業受到的衝擊更大,似乎更應該指責,而實際情況是,當前韓國、德國等日本的競爭對手,也僅對本輪日元貶值表示關注,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卻表示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