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股發行再改革亟需開拓性創新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3-06-21 08:42:29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訊/滬深股市的新股發行制度近年來已經過了多輪改革,在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促進交易透明和穩定市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下一步,新股發行改革想要取得新的突破,特別需要市場參與各方更新觀念,統籌規劃,形成同其他改革措施相配套的一體化改革新思路。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躍文文章表示,新股發行制度,是確保證券市場資本配置高效運行的基礎性制度。監管部門的責任,應是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而不必過多約束市場主體的合法行為,更不宜介入主體間的利益分配。事實一再證明,當階段性產業政策、維護社會穩定、保持股指短期平穩等政策性目標,被納入市場監管部門考核框架內時,監管行為就有可能偏離市場化資本配置規律的客觀要求,致使資本誤配和錯配,造成本可避免的資源浪費。

  滬深股市部分上市公司業績不佳、投資者回報低的現象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股市的資本配置效率。測算2000年以前上市的777家A股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者回報,有接近一半的公司在過去12年間為投資者創造的資本利得和現金紅利,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息。而持有這些股票的投資者,卻需要承擔比銀行存款高得多的資產貶值風險。低效率上市公司的存在,增加了證券市場投資風險,降低了長期投資價值,不利於長期投資者群體的形成。與此同時,缺少真實業績支撐的題材炒作、高頻交易,加大了市場短期波動性,甚至導致股價信號失真,進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真正優質的上市公司,其內在價值不能在股價中得到充分體現,市場缺乏以上市公司真實信息為基礎的、客觀的股票價值判斷標準。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國股市缺乏真正市場化的企業進入和退出規則體系。現有的股票發行、上市和退市制度,預留了行政幹預空間,監管部門對於企業上市和退市,仍然保留最後決定權,市場機制很難真正發揮作用。

  文章指出,股市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產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股市仍然應當是市場化水平最高的資產交易場所。而由於初始條件差異和改革相對滯後,當前滬深股市的完善程度,遠遠落後於許多資本品市場,更落後於絕大多數消費品市場。所以,要提高股市效率,打破市場“難進難出”的格局,僅僅實現IPO市場化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放開IPO這一進水閘門的同時,適當打開退市這道洩洪閘門,提高股市中的上市公司流動性,使企業進出股市成為常態。決不能為維護部分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利益,而損失整個市場的運行效率。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