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秋風:儒家能否構建優良的現代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14:33:10  


 
  第三,通過張君勱可以更為全面的理解現代中國歷史。如果說儒家在現代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中發揮了主體性作用,實際給了我們重新審視現代中國思想、政治、歷史的一個新視角。比如關於新文化運動,現在主流關於新文化運動的認識都是強調輸出"新",主張"全盤西化",比如胡適、陳獨秀、魯迅他們在中間的作用。如果我們有更完整的觀察角度會看到新儒家的崛起其實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而事實上中國式的保守主義,在30、40年代的思想和政治領域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更全面理解中國歷史,裡面涉及到最重要的問題是現在中國史的主題是什麼,中國人在過去一百五十年究竟在解決什麼問題,我覺得通過康有為、梁啟超、張君勱的努力也許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描述:現代秩序的構建。直到現在有很多表述比較狹窄,如現代化,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比如建立民主政治。我們看康、張的論述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裡面涉及到非常重要的面向是中國人精神秩序的構建問題。這樣的問題在很多表述中被忽略或者採取另外一種方法。

  第四,重新認識牟先生、重新認識儒家、重新認識現代中國的歷史,想在當下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為什麼要重新認識?這是我自己關心的問題--當代儒學要往什麼方向發展?我想我們通過張君勱重新認識現代儒家的傳統可以重新思考當代儒學,並就其發展的方向提供很多啟示。我的看法是,儒者可以接上張君勱,接續一個更為完整的現代儒家傳統,更為完備的展開當代中國儒學。一開始我就談到現在儒學大概圍繞著心性儒學展開的哲學化視野,哲學構造和哲學史追溯的視野。大家也知道過去十年有大陸政治儒學的新起,構成了大陸儒學非常重要的分支,但看蔣慶的論述非常有意思,一開始提出核心性儒學對立的姿態。其實我對於蔣慶的立場始終持保留的態度,尤其是我研究了張君勱之後,覺得對立姿態是多餘的。

  從康有為到張君勱,他們既關心心性也在構造哲學,同時參與創制立法。我自己作為一個儒者,張君勱是我的典範。我想對張君勱先生的重新發現可以給當代中國儒學指示一個更為完備的方向——儒學的心性和政治可以同時展開,它們相互之間有直接關聯,而非把完整的儒學切割成互不關聯的碎片,這是我們現在研究張君勱、重新發現張君勱的一個最現實的意義。謝謝大家!

  張君勱(1887-1968),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江蘇寶山人(今屬上海市寶山區)。民國憲法之父,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參加梁啟超組織的“政聞社”。宣統二年(1910)回國後,被授翰林院庶吉士。1913年入德國柏林大學學習。1915年回國。1918年起游學歐洲三年,師事倭鏗,又常往法國求教於柏格森,廣泛涉獵西方的唯意志論和生命哲學。1926年,與李璜合辦《新路》雜誌。1932年,與張東蓀一起召集“國家社會黨”籌建會,創辦《再生》雜誌。1934年任國社黨中央總務委員會、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後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常委、民社黨主席等職。歷任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上海國立自治學院、民族文化學院院長。1949年經澳門去印度,1951年後寓居美國。張君勱一生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同時發聲於思想文化界。他的著述涵蓋了歷代中國政治與思想、儒家思想史與新儒家哲學、中國憲政、民主社會主義等諸方面內容,將西方哲學、憲法和憲政思想介紹到中國。著有《立國之道》、《新儒家思想史》、《義理學十講綱要》、《明日之中國文化》、《儒家哲學之復興》、《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等。

  秋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儒學研究學者。主要從事古典自由主義理論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譯介、研究。 著有《為什麼是市場》,已出版的譯著有:《財產、法律與政府——巴斯夏政治經濟學文粹》、《法國大革命講稿》、《法律與自由》、《哈耶克與古典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什麼反對市場》、《資本主義與歷史學家》、《哈耶克傳》等。

  (此稿根據秋風教授6月30日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主辦“張君勱與現代中國”研討會上講座錄音整理而成,未經發言人審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