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貨幣空轉是概念誤導

http://www.CRNTT.com   2013-07-06 10:17:58  


 
  重點在於實體經濟

  文章分析,如果說社會融資規模不存在大量的重複統計,那麼,如何解釋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率和產出增長率之間的“差”?這個“差”的存在是否一定是壞事?

  至少有這樣一些原因可以解釋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率和產出增長率之間的“差”,而這未必是壞事。首先是金融深化,除了持續進行的貨幣化之外,金融創新也會拉長“貨幣創造”的鏈條,或者增加社會融資規模,例如理財產品就是在利率沒有市場化的情況下,將原本不會進入金融體系的資金引入。不難看出,這個意義上社會融資規模的上升總體上是件好事,而非壞事。

  此外,由於經濟結構的改變,第二產業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占比上升。在吸納同樣社會融資規模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占比更高的經濟體增長更慢,其原因在於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低於第二產業。這也是發達經濟體普遍比新興經濟體增長慢的原因。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結構的良化演進,雖然社會融資規模和產出之間的“差”擴大了,但這卻不是壞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社會融資規模(信貸規模)增長和實體經濟增長的“差”也並非中國獨有,美銀美林的經濟學家陸挺的研究顯示,在1989-2004年期間,韓國的名義增長率為11.4%,其年均貸款增長卻達到19.2%。在亞洲金融危機後的2000年至今,韓國的貸款和債券融資分別年均增長9.2%和8.3%,但其名義GDP年均增長6.3%。

  當然,這個“差”的存在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和“貨幣空轉”這樣的說法相比,增量資本產出率是一個更科學的指標,大致準確地反映了投資效率。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中國在2009年應對危機的大規模刺激之後,投資效率明顯降低了?大量產能過剩、企業盈利能力減弱、負債率上升,更多依靠銀行貸款而非自有資金進行投資,恐怕是最令人不安的了。這背後固然有危機後全球經濟減緩、中國趨勢增長率下台階的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在於,國有企業占用了過多資源,但效率低下,“四萬億”刺激計劃更進一步惡化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對比關係,從而降低了整體經濟的盈利和增長能力。

  此外,地方融資平台占用了大量金融資源,也是不爭的事實。按照IMF的估算,2012年,包括地方融資平台的“廣義財政赤字”達到中國GDP的10%。由於和土地買賣有關的資金流動計入投資,但不計入“資本形成”,因此,地方賣地收入占比越高,意味著投資和GDP之間的“差”會越大。

  如果說“四萬億”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那麼,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增長之間的“差”會持續存在。只有通過痛苦的結構改革、去產能、去杠杆,才能降低“差”的幅度,回到更有效率的增長區間。

  一只不叫的狗

  文章介紹,在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忙著製造“貨幣空轉”概念和論述“重複計算”的要領時,西方的一群經濟學家也在試圖分析巨額流動性和實體經濟的關係,良好的經濟學訓練提示給他們的視角是:菲利普斯曲線(描述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間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