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改革土地財政制度已刻不容緩

http://www.CRNTT.com   2013-07-15 08:24:28  


土地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這種特性決定了竭澤而漁式的賣地缺乏持續性。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訊/2013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各大房地產信息機構從不同角度提供的數據表明,上半年的土地交易出現“井噴”。我愛我家數據顯示,1~6月全國306個城市土地出讓金高達1.13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60%;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數據則顯示,十大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為3140億元,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長160.3%。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經評論人周俊生文章表示,土地交易如此火爆,是上半年房價仍能夠一路走高的重要推手。為了遏制房價上漲趨勢,這幾年中央政府不斷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今年上半年還出台“國五條”。但如此火爆的土地交易市場,基本上已經把“國五條”本來應該收到的效果一點點蠶食。

  地方政府賣地出現 “井噴”,一個無法繞過的原因是,隨著經濟增速減緩,其財政收入出現下降。同時,在前幾年為抗擊全球金融危機而推出的投資擴張中,地方政府通過政府融資平台大肆舉債,如今已開始面對還債壓力。財政收入增速下降,還債高峰來臨,賣地收入成為各地政府最現實、最快捷的財源。這就難怪一位地方官員會大嘆苦經:“不賣地怎麼上項目?”

  文章指出,賣地已經成為地方政府斂財、推動項目投資的捷徑,土地出讓金已經成為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 “錢袋子”。但是,土地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這種特性決定了竭澤而漁式的賣地缺乏長久的持續性。地方政府迫於短期的需求而不斷推出新地塊進行拍賣,實際上是在消耗本該由我們的子孫享用的土地資源。如果說地方政府將自己管轄下的土地當作商品出售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做法,那麼,這種“前吃後空”的“土地財政”,其道路已經越走越窄。

  這種“井噴”現象,從短期來看,對目前仍在堅持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構成了一種反作用力,對中央正在積極推進的政府職能轉變也是一種消極因素。政府賣地的生意越是興旺,政府離它的職能要求也就越遠。因此,對土地財政制度進行改革,已經刻不容緩。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僅僅要求地方政府遏制賣地衝動,並不能收到什麼效果。必須看到,今年上半年出現的賣地“井噴”,與經濟增速下降導致的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緊張有直接關係,而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緊張又與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的分稅制有直接關係。地方政府承擔了社會管理的大量職能,卻缺乏與其匹配的財政資金供給,這才造成了地方政府通過賣地來壯大財政資金的衝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