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技藝低劣品味不高的《小時代》為何會“火”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13-07-25 14:30:53  


 
  看電影《小時代》,熟悉美國影視的觀眾會聯想到美國電視系列劇《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緋聞女孩》(Gossip Girl)和電影《希德姐妹幫》(Heathers)等青春肥皂影視劇,在這些影視劇中,青春男女的帥氣與亮麗、富有和權勢都是被“炫”的題材。不能說《小時代》從小說到電影,是對美國前輩同行的亦步亦趨的“拷貝”,然而,剪輯、拼貼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小時代》影片開始是以富二代大學生顧裡在如奢侈時尚店一樣的私人衣帽間秀展名貴時裝開始的,而它的結尾也是一場被渲染得神乎其神,但結果卻馬虎潦草的時裝秀。概括講,《小時代》雖然極盡渲染炫耀之能事,但其實不過是拙劣模仿、潦草拼貼的“青春欲望秀”。

  有人說,在郭敬明的文學字典裡,是沒有平等和尊重的。這一點在《小時代》裡也有所體現。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正在應試助理的林蕭,因為陡然見到霸氣和帥氣的年輕老板宮洺再次出現眼前,而倉惶摔倒在地;這位在電影中被塑造為神一樣的成功男人只用君主看奴婢一樣的眼神睇視了一眼象狗一樣趴在地上的林蕭,然後以雄視天下的姿態昂然而去――這就是郭敬明為電影中的女人塑造的成功男人偶像。

  從一個追求出人頭地的文學少年,成長為一個“做大了”的文學出版商,然而郭敬明的視野卻並沒有隨其名氣和財富相伴而增,主要原因是,郭敬明不僅過早地被書商蓄意定型打造為“青春文學”暢銷書作家,更為遺憾地是,伴隨著文學市場的超強助推力,還有文學主流的權威力量對郭敬明的不付責任、甚至無底線的追捧。

  郭敬明今天成為一個市場通吃的“消費文化符號”,能夠以他的“小時代”遮蔽“大時代”,顯而易見,是一個缺少文學理想堅守和品質甄別的文壇首先打造了這個“文學奇才”,而中國消費市場則無限度地放大了“文學奇才”的光環,並且將之定型為“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青春消費符號”。準確講,是欲望放縱的消費主義和抵制教育的反智主義在20世紀末期以來的合流,打造了郭敬明式的“超級消費文化符號”,同時也賦予它們對於道義價值的“免疫力”和對文化批評的抗拒力。進一步講,我們在郭敬明們的“成長-成功史”中,我們看到的是近十多年以來教養和教育的社會性失勢。

  今天,面對這個一切批評都被他當做營銷的“正能量”的“郭敬明”的時候,我們應當反思的是我們的大時代究竟為什麼會滋生出這個“小時代的郭敬明”。《小時代》為什麼並不“小”,乃至於主流媒體都要發出擔憂“小時代遮蔽大時代”的呼聲。面對郭敬明的《小時代》,我們還需要反思的是,一個明擺著的技藝低劣、品味不高的電影,為什麼竟然會“火”起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