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薄熙來案檢討:反市場經濟只能走進死胡同

http://www.CRNTT.com   2013-07-26 10:28:30  


薄案審判,既是對薄所代表的極端思潮的否認,更應是矯正迷思、推進政治和經濟良性發展的宣言書。
  中評社北京7月26日訊/搜狐評論昨天登載文章“薄熙來案檢討:反市場經濟只能走進死胡同”,內容如下:

  今天,薄熙來將山東濟南被提起公訴。這位前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面臨三項指控——涉嫌受賄罪、貪污罪和濫用職權罪。

  2012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並通過中紀委《關於薄熙來嚴重違紀案的審查報告》,決定給予薄熙來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對其涉嫌犯罪問題及犯罪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薄熙來被指控的“幾宗罪”,無不是權力外溢的結果。權力超越一切,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同時創造出無數權利的缺口。當這種擴張在一座城市、某一個國家肆意生長之時,個人和企業會遭其荼毒,而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亦會隨之倒退。

  這種倒退乃至瓦解,最終會導致以政府為主軸的各種社會關係重新定義,從而發展出一套畸形的政治經濟理念。這種通常具有崇高名義的理念,往往因為與民意中情緒性的一面合轍,而塗抹上“正當色彩”,但在狂沙吹落之後,裸露出來的則是滿目瘡痍。

  特別在薄熙來治下,借助“打黑”名義而一度處於潰壩態勢中的重慶民營經濟,慘痛而生動地詮釋了從繁華到幾成瓦礫的過程。

  1997—2007年的10年時間,重慶民營經濟占GDP比重從22.64%上升到45.5%,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而在2008—2011年“打黑”高峰的4年時間裡,民營經濟增幅降到年增幅不足1%。如果說數據過於側重於“結果論”,不足以衡量施政成敗的話,那麼對“涉黑資產”的處置則足以證明,在打黑擴大化的進程中,法治已經拋棄在九霄雲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