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個性僧侶:出世和入世之間

http://www.CRNTT.com   2013-08-14 14:11:12  


 
  夾縫中,展個性

  一腳跨入社會,僧、俗兩方彼此映照,各成印象。入世的法師,奈何之嘆有的是。比如明賢就發現,他們用手機,世人會詫異,乜斜幾眼:怎麼和尚也這樣時尚?於是他們就有意放慢半拍,手機越過時越老土,拿在手裡越沒人見怪。

  當他們出門趕法會,走在鄉野,被有反感情緒的民眾瞧見,也遭訕笑挖苦,說這都是寄生蟲,“沒用的東西,年紀輕輕就出家,要不要臉啊”。說罷,煙頭一丟,甩手走了。這讓明賢感到歧視,“好像和尚不是人似的”。

  存在感對於任何社會個體都重要,僧人也不例外。古老的身份要求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適宜的生存辦法,以避免與大眾之間產生認知隔閡。在這方面,延參過去一年多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可謂典型。

  他那一口方言、他的呆和萌、他的率性幽默,在現實中都成了溝通大眾的接地氣的手法,因而走到哪裡都會有一簇粉絲追隨堵截。當人們以娛樂心態圍觀他,他也在這圍觀下給人們輸送著愉悅。這種個性示範,給整體性格不外露的佛教界添上了詼諧色彩。有僧人就說,“哎呀,這個法師影響太大了。”

  個性僧眾的被關注與受歡迎,好比是一種市場供需關係的確立,這會是佛教在現代化潮流中站住腳跟的有效嘗試麼?

  延參說:“傳統文化的復興遇上了歷史最好的時期,我們也在積極探索。”

  出名以後,延參社會活動纏身,他把這種忙說成是“關懷社會,關懷人心”的僧人本分。今年延參辦了一件大事,即進到全國近百所重點大學開講座,和當代大學生們交流“幸福、快樂”之類的人生話題。焦點中的延參,仿佛上世紀大眾書報雜誌上的“知心姐姐”的翻版,儼然一個心靈導師。

  無疑地,延參也需要面對教界內外可能存在的“脫離本分”、“嘩眾取寵”、“糟踐了連皇帝都買不到的出家人身份”的諸多指摘與壓力。

  “佛教有主動精神,但是有尺度,追名逐利不叫入世,叫同流合污。”一位住持向記者指稱,當前確實存在少數出家人“走末流”,甘願供人茶餘飯後消遣的現象,而這導致了佛教被低賤化。

  對於延參來說,這會成為困擾麼?

  “人來我往,紅塵紛擾,哭了笑了,自會散了。”延參不無憚意地說,一副超然態度似乎很無所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