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毅之子陳小魯就文革期間批鬥校領導道歉

http://www.CRNTT.com   2013-08-22 12:08:41  


 
尋一個“自由之身”

  1976年5月,已經是團政治部主任的陳小魯,向軍區打報告提出調回北京。

  他在1975年成了家,妻子是粟裕將軍的女兒,叫粟惠寧,在北京的總裝備部工作。提出調動的理由是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真正的原因卻是:當時,他所在的團是軍區“學習小靳莊”的典型,而小靳莊是江青抓的點,他要主管“批鄧”和“學小靳莊”。他不願意。他在寫給岳父的信裡說:“道不同,不與為謀。”軍長找陳小魯談話,說:“軍區組織部最近對新提拔的年輕幹部做了調查,你表現最好,領導和群眾反映都是最好的。這麼好的基礎,你為什麼要走?”軍長指著自己的椅子:“你是我們的培養重點,要不了幾年,這個位置就是你坐的。”陳小魯堅持要走。

  他調到總參二部不到一個月,“四人幫”就被粉碎了。

  我問陳小魯:“如果你當年不是堅持調走而是繼續留在沈陽軍區,你今天的人生會不會是另一種軌跡?”

  他想了想,說:“不。我早晚會走到今天這樣的人生道路上來。”

  如果他想走仕途,升遷的機會,不僅僅在部隊。

  1985年,他從英國回國,到北京國際戰略問題學會任研究員。一次,他參加一個中美關係研討會,會後和一位記者就朝鮮戰爭問題採訪當時的軍委副主席楊尚昆。採訪完,楊尚昆特別對他說:“你對工作有什麼想法?要不要換個地方?”他說:“謝謝楊叔叔,我在這裡挺好的。”

  中國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也對他說過:歡迎他到證監會工作,司局級的職務任他選擇。他也謝絕了。

  或許這是出於一種天性。雖然他是元帥的兒子,雖然他從小就是一個活躍的、頗具號召力的“孩子頭”,卻從來沒有“當官”的欲望。“我一直認為,我不比別人高明多少。”他此生信奉的第二句格言是:“人貴有自知之明。”“文革”結束後,他還下了一個決心:不再講違心的話,不再做違心的事。

  在看到了父輩在政治風雲中的浮沉之後,在傾聽了內心對於做人做事的呼喚後,他想嘗試另一種生活,這就是到體制之外,去尋求一個“自由之身”。

  他在1991年轉業。之後他下海了,商海裡他涉足過多個領域。他信奉的第三句格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文革”中,他不願意挨打,所以堅決反對打人。做生意,他不希望挨坑,所以決不坑人。他相信在傳統社會裡,成事的要素是權力;而在商品社會裡,成事的要素是信用。

  他給自己的身份創造了一個名稱,叫“無上級個人。

  來源:騰訊文化2013-08-21 12:07  題:陳毅之子陳小魯就文革期間批鬥校領導道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