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紅衛兵為何能被迅速動員起來並充滿暴力傾向

http://www.CRNTT.com   2013-08-22 12:10:47  


 
紅衛兵留給中國社會的思想和實踐遺產

  總之,通過強制性的上山下鄉運動被發配到社會底層的“知識青年”們(也就是先前的“紅衛兵”們),的確在那裡受到了一種“再教育”,甚至說是一種新的“啟蒙”也不為過。但這種“啟蒙”卻主要指向毛澤東始料不及的懷疑文革的方向,被欽點為接班人的林彪的出走而亡,也使人們對領袖的“英明”信念發生了動搖,直到1976年4月,多年來第一次非組織和領袖動員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四五運動”爆發(其中許多參與者正是當年的紅衛兵),雖然當時遭到了鎮壓,卻為不久之後“四人幫”的覆滅顯示了人心所向,甚至可以說預先奠定了社會基礎。知識青年們開始從下面看世界。他們在農村和工廠的艱苦磨煉中,深深地認識到了中國的社會現實,認識了普通的老百姓,也包括更深地認識了他們自己,雖然他們也為這種認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青春的代價。

  今天的中國社會和44年前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了。但是,正在走向富裕的中國,各種暴力事件和暴戾傾向比比皆是,2010年尤甚。種種來自體制也來自個人的對生命輕賤的現象,這是否和當年狂飈猛進的“紅衛兵運動”有某種關係?甚至更擴大一點說,是否和文革,乃至在20世紀中葉一直強調並在文革中達到頂點的鬥爭哲學和暴力主義有關?總之,為了避免未來的災難,對於激蕩的20世紀留給中國的思想和實踐遺產,我們還有必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清理。

  但是另一方面,從總體而言,現在的“紅衛兵”一代其實倒有可能是離當年的“紅衛兵”思想和行為特點最遠的一代人,當年發生的事情,有可能讓今天的年輕人感到新奇,卻不會再吸引他們。因為當年的紅衛兵一代親身體驗了兩種不同的經驗:城市和鄉村的經驗、上層和下層的經驗、破壞和建設的經驗,“反修防修”和“撥亂反正”的經驗;乃至於希望和絕望、寵兒和棄兒的種種感情體驗。他們的人格或許已經比較獨立,他們的閱歷使他們不容易再輕信任何高蹈的主義或“超人”了。他們深知歷經艱難重新獲得的常識之珍貴。他們也從自身的教訓、從無謂死去的戰友那裡知道:洋溢的生命力若不加任何約束,可能會蛻變為肆虐的暴力,並產生凶險後果。的確,他們已不再年輕,甚至可能變得相當保守,保守那些自己認為真正值得捍衛的東西。當然,他們的心靈亦應努力保持開放,努力去理解今天的年輕一代,理解這種洋溢的生命力在不同代際之間的傳遞,並把他們的坎坷經驗,在遺忘湮滅前傳遞下去,化作這個民族堅定前行的腳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