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林穀芳:繁簡之爭,我們忽略了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3-09-06 14:53:32  


圖片為林懷民雲門舞集作品《行草》。
 
  孫:這話怎麼講?

  林:草書的存在,除方便之外原就是為了美感,因此草書並沒有所謂標準寫法可言。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書法家,看到某些草書,還常會猜那是什麼字。書法大家於右任曾大力提倡過標準草書,最後也不了了之,就是這個原因。

  楷書不一樣。楷書是正經八百的,雖然中國字由繁至簡,但到楷書差不多就已定型,你要改變它,當然要有一些理由。

  所以說,中國字由繁至簡,但不代表可以一直簡下去。楷書的穩定性極高,這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它符合古代六書的造字原則。二是它還代表漢字美感的定型。你可以看出每個字除極少數部首形漢字外,基本都是均衡的方塊字。

  也因此,我希望,漢字即使在做由繁至簡的簡化,也應該遵循這兩條原則。

  孫:我知道您是簡體繁體都能看都能寫的,那在您看來,大陸的簡體字,有哪些突出的字,不符合這兩條原則?

  林:主要是些不均衡的字,比如“廣”、“產”、“嚴”、“廠”之類,我每次看見,都覺得它們要倒下來,沒有東西做支撐,字就顯得傾斜。

  孫:那會帶來什麼問題呢?

  林:單個字且不說,把它嵌進整個文章里排出來會很明顯,只要這裡面多寫幾個“廣”、幾個“嚴”,版面就會顯得坑坑疤疤。到處有洞的感覺。

  我最近有一個感觸,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大陸圖書的美編排字都比較小,小了坑疤的感覺就少一些。而港台版書,一般都排得字比較大,更利於閱讀。

  字體越簡,

  就一定利於寫,便於認嗎?

  孫:我看網上許多爭論,堅持簡體字沒什麼不好的人會有一個看法,字就是一個表達交流思想的工具,利於寫便於認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回覆到傳統,要真回覆,那不得追到甲骨文更好?

  林:說回到甲骨文,是意氣之爭,這裡我只問:簡體字一定就好學好辨嗎?舉個例子:“言”,簡體字做偏旁用時都寫作“訁”,這個字寫出來,一不小心就變成三點水是不是,反而更容易認錯。

  其實筆畫少,字與字的分辨度才低。而且無論從美感來說,還是字的穩定性,事實上多少就失掉了漢字的魅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