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天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三大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9-11 08:38:04  


 
制度變革釋放中國創造力

  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保持大約平均10%的年增長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制度紅利,是國家從壟斷走向市場開放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的必然。而這種飛躍,只有在國家的重大變革的轉型期才出現。

  亞洲的日本從明治維新到20世紀初近30年,從6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餘年,兩次飛躍其實也是一種制度紅利,也就是依靠社會經濟變革。前一次是明治維新,後一次是在美國主導下掃除封建殘餘的二次現代化。歐洲的德國與日本類似,俾斯麥的改革與二戰後的再造,從本質上說,亦是拜制度紅利所賜。

  美國能夠強盛200年,並且至今不衰,就與其強大的自我內部革新能力有關。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與奴隸制的矛盾,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滌蕩了污穢,掃清了發展道路,遂一躍為世界第一強國;在二戰之後,美國通過馬丁路德金發起的民權運動,完成了對自我的又一次清算與革新,而經歷9,11的事件十年之後之後,美國在紐約世貿的廢墟上建立了9,11清真寺,族群融合與信仰的寬容,成為美國社會反思後的共識。

  今日中國,亦當遵循此道。大國的崛起,“軟實力”比單純的經濟實力更為重要。中國急需,吸收現代世界主流文明,服膺現代社會主流價值。實現廣泛,深刻,多元的繁榮。

  從高速期向平穩期過渡,是現代國家成熟之後的普遍經濟走向。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也將進入一個中速發展期,而這才是國家發展的恒定期。預計這個時期,將比前30年高速增長的時限更長。具體是30年,還是50年,甚至是100年乃至數百年?目前尚未可知。

  國家飛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一為全面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中國的高速發展,就是典型的革命性的社會變革所致;一為技術革新或者新興產業勃興,如英國當年的崛起,就是拜工業革命所賜,美國最近20年的亞高速發展,就是得益於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的興起。

  中國目前的第一次社會變革的動力基本釋放完畢,如果不能完成新的重大社會變革,則將神話不再。未來將是漫長的增長緩慢期,目前,中國各地已經出現了增速的下降,但是,當前90%以上的中國省區,99%以上的城市,都將未來增速定為10%以上,其未來持續發展的引擎何在?

  如果中國不能盡快完成從投資到消費驅動模式的轉變,不能驅逐官營壟斷而壯大民營經濟,不能造就普遍的社會公平,中國有可能陷入拉美化的泥潭。而留給中國的時間,也許最多只有10到15年。

  中國未來的希望,在於繼續深化變革

  就城市崛起而言,以深圳為例,其所以能夠三十年內從一個漁村崛起為中國內陸最偉大的城市,不僅僅因為他在經濟發展方面最有效率,誕生了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萬科等優秀中國企業,更在於其在制度創新方面,在全國領風氣之先,其社會管理水平在國內一流,而在社會文化領域,深圳則以其開放,寬容,博大,多元為特色,成為中國最開放的活力之城。

  城市如此,區域如此,國家亦如此。

  本次十二五提出了轉變未來發展模式,而這種轉變,亦將是多重的,中國未來需要從社會結構,權力運作模式,經濟結構,文化等領域,進行廣泛改革。而並非目前只敢改革經濟領域,徹底告別“跛足巨人”。國家或者區域、城市的輝煌,永遠不只是器物文明,社會體制的改革,主流價值的普世,才是未來強盛之道。如此,方有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後,迎來另外一個飛躍時代。

  羅天昊,和訊專欄作者,主要研究國家、城市與企業的競爭戰略,產業經濟與商業模式,其研究成果曾被美國智庫引用。曾為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現為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

  2013年09月11日07:35 來源:和訊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