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義桅:中國何以精神立國?

http://www.CRNTT.com   2013-10-05 08:47:47  


王義桅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登載學者王義桅的文章《中國何以精神立國?》,內容如下: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布的。然而,那只是政治上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精神上——如何對待西方(包括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可以說仍然沒有站起來。

  這不,中國一直在“特色”與“普世”間糾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被誤解為非普世的、反普世的,甚至有人得出“中國例外論”。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自覺有餘而理論自信不足,因為還需借助西方的馬克思來表達自己。相當多的中國精英認定,通過所謂的轉型、接軌,中國遲早要融入普世價值體系,否則就是對抗普世價值,而對抗普世價值是野蠻、落後的表現。

  近來關於憲政、公民社會、普世價值的爭論,表明中國人迄今未走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魔咒,內心中有繞不開的西方情結。究其根源,來自於近代以來形成的“線性進化論”,認為西方代表先進,普世價值是其先進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歷史的終結。將“線性進化論”植入中國人頭腦的始作俑者就是嚴複翻譯的《天演論》,可稱得上近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本書。“落後就要挨打”是中國人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總結的基本教訓,其暗含的邏輯是“先進可能打人”——外界於是乎擔心中國一旦強大就要報復過去欺侮過中國的西方和東洋,始終沒有設想“先進了如何不打人”的制度創新,這也導致中國在解決“挨餓”問題後仍然面臨“挨罵”的難題。

  其實,中國挨罵的根源、中西方觀念分歧的核心,是關於“價值普世性”與“普世價值觀”的爭議,這種爭論,也是名與實的爭論——普世價值是名,價值普世性是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