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10:16:40  


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鐘愛,還伴隨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訊/南方都市報日前登載陶東風的文章《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指出,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鐘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如欲克服中國九十年代以來的物質主義,既不能靠進口西方的上帝,更不能回到“文革”,而只能是著眼於重新激活公共精神,建設公民社會。詳論如下:

  上世紀末,美女作家衛慧在《我的生活美學》中寫道:“我也許無法回答時代深處那些重大的問題,但我願意成為這種情緒化的年輕孩子的代言人,讓小說與搖滾、黑唇膏、烈酒、飆車、信用卡等共同描繪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衛慧所謂“欲望一代”大約是指比她小的那些“八零後”、“九零後”們,他們“沒有上一輩的重負,沒有歷史的陰影”。“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他們都不願意負太大的責任。”這種不要責任和沉重,重要享樂和輕鬆的“欲望一代”的“生活美學”,可以恰當地稱之為物質主義。最近熱播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通過奢侈品和美色對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美學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這種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的物質主義熱潮並不僅僅表現為對奢侈品的極度鐘愛,對物質欲望、身體快感的無度追求,對個人內心隱秘經驗的變態迷戀,它實際上還伴隨公共性的衰落:對公共事物的冷漠,政治參與熱情的衰退,公共人際交往的萎縮。凡此種種,共同構成了1990年以來大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語境。對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兩種世俗化的角度加以分析。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0年年末,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類似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運動,我們稱之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平等、理性交往意義上的公共領域開始興起,關於真理標準、人道主義、主體性的討論是其標誌性事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世俗化否定了“文革”時期的貧困崇拜,肯定了物質生活的合理性。雖然這個世俗化浪潮同樣伴隨個性覺醒、個人主義以及物質生活的合法化,但它們並不意味著公共生活的衰退,恰恰相反,建立在祛魅(“思想解放”)基礎上的新公共性的生成,是以覺醒了的個人為誕生標誌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