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一個台灣家族百年歷史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3-10-03 09:57:00  


鄭鴻生著:《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人物簡介

  鄭鴻生,台灣台南人,1951年生。1969年台南一中畢業後就讀台灣大學,參加台大學生保釣運動、校園民主抗爭與民族主義論戰。1973年台大哲學系畢業,正值哲學系動蕩之秋。1975年退伍後赴美留學,改讀計算機碩士,並在計算機網絡公司工作。1988年回到台灣,進入信息工業策進會,負責大型信息系統之網絡規劃設計。

  現從事寫作,著有《揚帆吧!雪梨》(聯經,1999)、《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聯經,2001年)、《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海外觀鳥行旅》(允晨,2002)、《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印刻,2005)、《百年離亂──兩岸斷裂歷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印刻,2010)、《尋找大範男孩》(印刻,2012)等。其他文字散見《思想》、《印刻》、《台灣社會研究》等刊物。

作品簡介

■ 《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〇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

  本書描述1970年代台灣的一群熱血青年因為參與發生在台灣大學內的保釣運動,興起了追求社會正義與民族解放的理想,並牽動了一場民族主義論戰,而引發著名的台大哲學系事件。

  書中為讀者恢復了在1960年代世界風潮背景下的台灣精英青年的生動身影,折射出1970年代台灣的諸多面相,頗有歷史價值。

■ 《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

  母親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這六十年的洋裁歲月,正是台灣女性在現代化潮流下,學習自己裁制洋裝的整個興衰過程,也是在政治變動、經濟發展與城鄉變貌中,如何在服飾打扮上自我實現的歷史。

  本書從兒子的角度,通過“母親”折射了台灣現代女性的歷史:她們如何在傳統觀念依然占據主流的日據時代求自立自存;如何在戰後台灣一波三折的艱困處境中依靠自己的手藝成為家庭的中流砥柱;並進而通過手藝建立自己的美感、尊嚴和為人處世之道。 

■ 《尋找大範男孩》

  作者又一部從自己家族的歷史與經驗的角度來抒寫台灣世代嬗替與身份認同的用心之作:視角從台灣女性——母親——轉到了台灣男性:他的祖父、父親和他這一輩。

  作者寫這本書的核心關切,即是書名所示:“尋找大範男孩”,意即,台灣男性(尤其是父親和“我”這一輩)如何在一個世紀大歷史的左右下,失掉了男性的自尊、心胸、氣度,難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用作者的話講,即是台灣男性的“欠缺”和“萎縮”。

  在書中作者對自己父親一生的人生軌跡做了追索。父親曾為日本皇民,並為日本陸軍服務過。作者通過幾張老照片,在父親死後如探案般地追蹤父親在日本幾年的行蹤——這是父親帶到棺材裡去的秘密,母親也不知道。如此挖掘不足為外人道的家痛,作者呈現出把自己擺到台灣歷史的進程中、以家史寫“大歷史”的抱負。 

  (鄭鴻生作品系列中文簡體字版由三聯書店出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