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馬會時機未成熟 王張會須非國際場合

http://www.CRNTT.com   2013-10-02 08:29:50  


 
  這兩個記者會的本身及其所公佈的消息,折透了幾個新的信息。其一,是相關作業比此前有了顯著進步,就是“外交部”沒有介入。本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國際組織活動,由“外交部”按照“西雅圖模式”進行洽商由蕭萬長代表馬英九前往出席會議,是“正路”的做法,無可厚非。但由於今年兩岸之間進行“習蕭會”的幕僚作業,是由“陸委會”與國台辦進行溝通,而且並非是財經部會首長的“陸委會”主委,也首次作為顧問團成員出席會議,並作為陪同人員列席兩岸領導人(代表)的會晤,這是屬於兩岸關係的範疇,倘是由“外交部”發佈消息就顯得極不恰當,將會引發北京對“兩岸事務國際化”的質疑。因此,“外交部”退出有關作業,是適當的做法,有利於今後類似的安排,向縱深發展,包括兩岸領導人的正式會晤,及國台辦主任與“陸委會”主委的定期正式會晤。

  實際上,由於“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屬於國際組織活動,因而過去是由台灣“外交部”出面處理台灣領導人代表出席會議的事務,包括按照“西雅圖模式”,商討出席會議的台灣領導人的代表的人選。而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由於沒有其代表與北京領導人會面的安排,因而由台灣“外交部”出面處理,確是順理成章。而自國民黨重新奪回執政權之後,連戰作為馬英九的代表出席,並與胡錦濤會晤,這部分作業倘也是由“外交部”出面進行,就將會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因此,據說是由國台辦與連戰辦公室進行溝通接洽的。但連戰辦公室並非是公權力機關,就顯然是建制外的安排,將連戰代表馬英九與中共領導人會面的意義,大為削弱。

  而今次處理馬英九代表蕭萬長與習近平會晤的相關幕僚作業,是由“陸委會”負責,並直接與國台辦溝通,這就回到了公權力機關的建制內的位階,亦即回歸制度面的運作。當然,也含有“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定治權”的意涵在內,與月前澳門特首崔世安與王鬱琦會面時互稱官銜,有異曲同工之意。不過,由於在目前階段,並沒有安排張志軍與王鬱琦單獨會晤,而只是在習近平與蕭萬長會晤時,作為蕭萬長的顧問而參與,甚至連打個招呼的時間都沒有,因而也就難有“互稱官銜”的情況出現。

  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走向制度化,而且蕭萬長能夠真正代表馬英九。實際上,眾所周知,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速度及品質內容方面,馬英九與連戰是存在著差異的;但連戰在與胡錦濤會面時的談話內容,卻往往是有意無意間依仗著老資格,超出了馬英九說授權範疇。在回歸制度面之後,蕭萬長則是完全代表馬英九,並能準確傳達馬英九的意見,亦即不會摻雜自己個人的主張。

  另一方面,就是透過制度化的運作,可以為未來的“張王會”以至是“習馬會”,創造和積累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