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調查顯示 多數人成為手機奴隸

http://www.CRNTT.com   2013-11-07 11:47:17  


 
  對於網民“菲寶”來說,智能手機很多時候更代表一種生活,一種今後的人生哲學。她已經3年沒有工作了。如果用一個詞來確切形容她的狀態,那可能非“職業的手機網購者”莫屬。之前從事船舶儀器儀表製造的她辭職後,開始了一次足跡踏遍全國的背包旅行。在旅行的閑暇時間,她選擇了用網購來打發時間——她用手機在淘寶達成的交易高達上千次,不僅讓自己成為一個“四黃鑽買家”,還和200多個商戶成了好友。

  現在的“菲寶”以網購達人自居,並且還希望借此謀生。她創辦了多個手機網絡公共賬號,自費奔波於各大電商的總部,用於和有同好的網購用戶分享電子商務網站的動態,以及自己的購物心得。現在的她除了網購,還會每天花12小時甚至更多,用手機更新幾十條消息分享,“淘寶(他們)不會為此付給我一分錢,”“菲寶”說,“但是我的粉絲們會願意購買我的經驗。”

  另一個情況就像網民Dennis Chu。他並非一個重度的手機使用者,但在他的手機上,有150個應用。他甚至製作了一個專門討論“應用”的手機應用程序,用於隨時隨地和朋友們進行討論和交流。他甚至認為這樣的應用“集市”,可以取代谷歌或者蘋果官方的應用市場,因為它更“自由”。

  “我信奉無政府主義和信息自由,我相信一個去中心化的、有簡單規則約束的虛擬世界,完全可以由用戶自己來管理,就像真實世界一樣,懲惡揚善,完成自我淨化,最終會打敗‘中心化’的官方市場。”Chu說,“我想自己來驗證一下這個想法。”

  關於智能手機成癮的討論,看起來更像是幾年前“短信成癮”的一種延續。2009年,美國曾因為加州一位13歲少女每月發15000條短信的新聞,而引發激烈的辯論,但4年過去,那位少女並未成為問題少年。

  《衛報》最新的一篇文章認為,智能手機的使用可能對青少年有益,文章引用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說,新技術總是會引起“代際恐慌”,電台曾被稱作“控制小孩的無形的手”,而索尼隨身聽曾被評價為“產生類似高潮的節奏”,但它們並未真的帶來那樣的現實。

  手機也是這樣。這份研究發現,手機社交並未給青少年帶來超出常規的困擾,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即使是再沉迷手機的青少年,也仍然願意花時間面對面交流——他們只是在學習一種新的社交技能而已。

  《紐約客》今年9月則在一篇《Facebook如何讓你不高興》的文章中發現,同樣的嚴肅醫學研究之所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不是因為具體做什麼事,而是因為用戶“主動”和“被動”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對心理的影響可能恰恰相反。

  楊華寧的故事最後有了個光明的結局。在休息一個月後,他選擇了傳統行業的IT部門,改用非智能手機,雖然繼續從事老本行,但不需要7/24小時待命了。

  至於成癮者和非成癮者的大腦系統存在區別這一點,也可以先不用討論了。4年前衛生部已經在《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裡明確了,網癮嚴禁損毀性外科手術。在有嚴謹的醫學結論之前,不妨先把手機看作隨身聽,甚至收音機,看看究竟最後會怎麼樣。

  (楊華寧為化名。石悅對本文亦有貢獻)

  策劃_宋爽 主筆_王宏宇 記者_石悅 實習生_杜雪 插圖_周熙 2013年11月06日09:32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