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左經右”的路線下民營企業的命運

http://www.CRNTT.com   2013-11-12 08:45:43  


 
  新加坡可能是這類國家中,唯一一個同時保持了政權高度獨立的。雖然新加坡獨立前也有被英國長期殖民的歷史,甚至英語都是其官方語言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後還允許美軍使用其基地,但60-80年代新加坡經濟起步騰飛時,卻是在李光耀先生治下,既做到了對內嚴厲的一黨長期執政,又對外堅持了新加坡的自主利益。或許因此,李光耀先生在中國有不少崇拜者,他們希望中國也能走新加坡的道路。

  那麼新加坡模式又有什麼特點呢?其一就是經濟的高度外向性。新加坡經濟起飛,得益於其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依此發展成一個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因此新加坡或許政治上不是誰的附庸,經濟上至少在當初起步階段,卻是高度依賴外資和外商的。新加坡建立的一套符合國際規範的法治體系,最初動機恐怕也是為了滿足外資和外商的需要。

  在起飛階段之後,新加坡的本土經濟實力有了很大增強。但這種增強並不均衡,國有企業以及國有關聯企業有壓倒性的優勢。IMF研究人員曾統計過新加坡的本土上市企業,按平均規模來說,國有企業是民營企業的10倍。國有資產管理集團淡馬錫控制的企業,一度占了新交所指數成分股總市值的一半左右。在利潤率股價表現上,國有和國有關聯企業都全面壓倒了私人企業(民營企業)。可以說,新加坡私人企業的表現,和新加坡的經濟發達程度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是完全不相稱的。事實上,新加坡上市公司中,最大的私人企業可能是中國大陸人去新加坡創辦的一家地產集團,而其業務主體還是在中國大陸的。

  這樣總結一下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實行政左經右路線的國家和地區,若想取得成功,要麼自甘為西方老牌市場國家的附庸或殖民地,要麼嚴重依賴國有企業和外資而給本土民營企業留下較少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這三個目標政左經右,獨立自主,以及發展本土民營經濟是無法同時實現的。這裡有沒有什麼深刻的原因或規律?我不是政治學者,不敢妄下結論。僅僅是為大家指出這個現象而已吧。(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作者吳向宏現為某跨境投資顧問公司創始合夥人。曾任頤和資產管理集團CEO思科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等職務。文中所述僅代表個人觀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