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海方案”透顯國資改革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13-12-20 09:09:52  


擁有中國最大體量地方國資的上海打響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第一槍”,其示範效應令人期待。
  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訊/上海近日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包括國企分類監管,建立國資流動平台、長效激勵約束分配機制等20條細則。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地方公布的第一個國資改革方案。

  人民日報發表資深媒體評論人徐立凡文章表示,擁有中國最大體量地方國資的上海,打響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第一槍”,其示範效應令人期待。

  從管資產到管資本,從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到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中,國企改革的邏輯在升級、路徑在拓展。“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今天的國企改革,已然與整體性、系統性的改革捆綁在了一起。如何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注入更強勁的市場活力,使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既關係國企基因的優化,也關係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文章認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的新聲初啼,不僅是地方探索,也是在為更廣更高層面的國企改革探路先行。仔細分析國企改革的“上海方案”,不乏令人驚喜的亮點,帶來不少深化改革的啟示。

  其一,以混合所有制激發正能量。推動地方國企上市,既可以通過股權多元化的渠道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引進職業經理人等人才資源參與經營管理,發揮企業家作用,也為完善地方國企的現代企業制度、引入市場化思維打開了新窗口。

  其二,把國有資本的好鋼用在刀刃上。盤活存量,是今年以來中央反覆強調的經濟政策。國有企業資本存量巨大,但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管理形態中,資金使用效率偏低,甚至不乏違規使用資金的情況。“上海方案”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將國資的80%以上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民生領域,既可提高國企存量資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國企資金的使用與國家戰略、政策導向實現更高程度的融合。

  其三,釐清身份困惑,明確發展方向。多年來,國企該以利潤訴求為重還是以公共福祉為重,一直爭論不斷。“上海方案”規定,要明確國企功能定位並按照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三類實施分類管理。競爭類國企,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功能類國企,以完成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公共服務類國企,以確保城市穩定運行、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不同的目標,意味著不同的評價體系,這為國企找對路、做對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