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制毒第一村背後:不容忽視的宗族黑幫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11:00:03  


傳統的客家土樓在古代主要作用也是抵禦外敵。
 
除規模和武裝外,陸豐毒村販毒最顯著的特點是“宗族黑幫化”

  “第一村”內有20%家庭參與制毒,且多為同姓,還有村幹部和警察做保護傘

  如果想要更簡要的描述“制毒第一村”博社村的制販毒情況,“血緣”,“宗族”和“幫派”一定是不能忽略的關鍵詞。根據進一步的披露,在博社村全村直接或間接參與制毒的家庭超過20%。制販毒已經半公開化,“禁止隨意傾倒制毒垃圾”的標語貼滿了全村。此外,全村基本都姓蔡,制販毒也都在同族內進行,不讓非姓蔡者參與。而在毒品加工的過程中分工也很明確,剪麻黃草、剝康泰克膠囊的手工活交由老弱婦孺。婦女工作一天可得三五百,甚至小學生利用寒暑假剝康泰克,倒出粉末,一個月也能掙到1萬多元。

  可以說,在博社村,參與制販毒的蔡姓宗族成員實際上已成一個“幫會組織”,擁有自己的武裝,敢於暴力抗法。而這個凝聚於親緣和利益的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很有效。2013年,廣東省公安廳懸賞通緝涉毒人員,博社村有37人被網上追逃,而其中的18人竟就躲藏在村子裡,從未離開。

  此外,部分人員還利用手中的資源和在宗親中的地位,順利的把持了當地公務職位,成為了整個制販毒組織的“保護傘”。“毒村”原書記蔡東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可以算是數一數二,根據禁毒人員回憶,過去警方進村抓捕涉毒人員,屢次遭到村民阻擾甚至是圍攻,一旦出現這種,蔡東家就會出面,振臂一呼,吆喝幾句,這些前往阻擾警方辦案的村民都自行散去。而且蔡東家利用自己汕尾市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收集警方偵破毒品案件的信息,在警方行動前通知重要人員潛逃。還通過行賄辦案人員的方式,幫一些被捕毒販逃離法律制裁。蔡東家的堂弟蔡良火則是博社村制販毒的“開山元老”。此外,博社村黨支部副書記蔡漢武,行動當天警方也從其家中搜出冰毒350公斤。而在圍剿博社村行動以前,當地就已查處10宗涉毒違法違紀案件,牽涉21名黨政工作人員,包括3名派出所所長和部分民警,21人中已有7人被“雙規”。行動中,為了防止包庇,根據央視在最近節目中的披露,陸豐掃毒時的警員大多也從外地調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