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出口增長並非熱錢流入所致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8:49:20  


 
  產業升級取得進展

  文章稱,毋庸否認,由於去年以來中國決策層沒有如同2009年那樣向金融市場大規模“開閘放水”,某些局部“錢荒”問題相當突出,因此存在調用境外關聯企業資金為境內企業救急的可能性。但從已知的情況來看,“錢荒”基本上發生在國內部門,而非外向部門,而且基本上分布在投機性強的房地產、金融、礦產資源開發等部門,而非製造業出口部門。因此,調用境外關聯企業資金為境內企業救急的資金很少會隱身於貿易渠道。

  進一步考察1月份內地與香港貿易,當月貿易額同比下降20.6%。由於香港特區是內地企業通過貿易渠道開展變相資本流動的最便利操作地點,這一變動也表明貿易渠道的變相資本內流沒有增長,更可能是減少了。

  將1月份出口增長解釋為變相資本內流增長,這種說法中還隱藏著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套利資本通過貿易渠道內流,是基於對中國經濟走勢的更好預期,但如果今年1月份乃至去年全年的出口都沒有統計數據所顯示的那麼樂觀,那麼中國經濟走勢應該是差很多,套利資本內流的預期何來?

  某些分析人士將1月份中國與韓國、中國台灣及其他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口走勢不同,列為1月出口增長的疑點。他們認為,中國大陸出口的增長通常都會帶動韓國、中國台灣對大陸出口增長,而且歐美經濟復甦帶來的進口需求增長會惠及所有新興市場經濟體。但1月份韓國出口金額同比下跌0.2%,中國台灣出口金額同比下跌5.31%,越南出口同比下跌10.8%,印度出口增速僅有3.79%,巴西出口僅增長0.38%……這些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1月份普遍經歷了較大幅度的貶值,本該比本幣升值的中國大陸更能促進出口增長。然而,上述“疑點”完全可以得到別的更合理的解釋。

  韓國和中國台灣1月出口沒有與中國大陸出口同步增長,是因為中國大陸產業升級、進口替代取得了進展。中國貿易方式結構中一般貿易比重增加,加工貿易比重減少,也顯示了這一特點。

  同時,韓國去年對華出口增長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因於中日摩擦所帶來的替代日貨的機會。今年1月,中日貿易復甦,從2013年中日貿易額同比下降5.1%轉為今年1月同比增長7.8%,對日出口、自日進口雙雙回升,這也意味著韓國出口中這部分“中日衝突紅利”減少乃至消失。

  至於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口未能與中國大陸出口同步增長,要歸因於“危機淘汰競爭對手效應”。由於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性好於大多數競爭對手,在經濟危機中,我們的許多競爭對手被淘汰,自己的產業仍能活下去,這就是“危機淘汰競爭對手效應”。無論是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2008-2009年的次貸危機高峰中,還是在去年以來的新興市場震蕩中,這種效應都非常明顯。特別是本幣大幅度貶值未必就能促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因為在這些經濟體,越是外向部門,越是好企業,其負債結構中外幣負債占比越高。因此,本幣大幅度貶值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是企業乃至整個產業資產負債結構頓時惡化,破產風險陡然升高,對於他們的正常生產、出口構成了強烈的幹擾。


 【 第1頁 第2頁 】